孙懋说的没错,在李吏安安稳稳坐在回春楼里跟孙懋斗智斗勇的时候,京城翰林院已经炸开了锅。
一群官员手里那着一份文稿举棋不定。
“李大人,你看这……”
“王大人,你说这可怎么办是好啊!”
“要我说,就直接把这个小子叫过来当面对峙!”
“老夫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如此文风,当是初见。”
“此子文风洒脱,据传行事古怪,此等文章,我看不一定就是此人所作!”
翰林院作为明朝最高学问的执牛耳者,所有人对李吏新词派的态度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李吏是抄袭,一个锦衣卫能写出这等文章?
当然,也有人认为李吏本就是书生做出这等文章也不是不可能。
两派人就这样僵持着,互相谁也不让着谁,演变成了现在的谁也看不上谁。
不相信李吏的大多是保守派,认为李吏一个锦衣卫,锦衣卫写文章本来就是对文章的亵渎,更何况是写出这么高深的一篇文章?这种文章是锦衣卫那种粗人能写出来的吗?
保守派的想法不可谓不陈旧,相对于保守派,新兴派的人就开明得多,新兴派大多数是年轻人,年轻人跟老人想的自然有些不同,天下文章一大家,为何锦衣卫就写不出好文章来?而且还是一个年轻的锦衣卫?
这个时候,新兴派很理智的摒弃了文官跟武官的隔阂,站在了同属于年轻人的一边。
两方僵持不下,谁也不让着谁,最终刀锋相向。
“你们是不是文官来的,居然偏袒锦衣卫?”
“锦衣卫给了你们多少好处,值得你们去帮他们说话?”
文官就是这样,不管心里怎么黑暗恶劣,但是面子上肯定要做足功夫,就好像孙懋,看起来是个实打实的清官,但是不也趁人不注意去了回春楼那种地方吗?
“文官来的怎么了?我看你们就是见不得人家水平比你高?不服你写一个试试?”
新兴派一个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反唇相讥道。
“恩?你敢质疑老夫?”
“质疑的就是你!”
“你这黄口小儿懂得什么?”
“你咋不说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桥还要多?”
“唉嘿,老夫这暴脾气!”
“哎呦!你这老东西,吃我一拳!”
翰林院里,一阵刀光剑影,等等,何来刀光剑影?
他们把手上能用上的东西都当做攻击的武器了……毛笔,砚台,花瓶,拖把……
“康大人!不好了,翰林院的人打起来了!”
“为什么?”
“还不是那个李吏闹的!”
……
翰林院修篆康海从凳子上站起身,急忙朝外面跑去,后面的小吏急忙问道。
“大人您干嘛去?”
“此事我翰林院处理不了,我去请文渊阁东阳李大人!……哎呦!”康海被一只飞出来的砚台击中。
……
……………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拿着手里的文稿,李东阳越来越惊讶,看到最后,甚至惊呼不已!
“诗风清新,前所未见,不写抱负,偏写爱情,如此文笔,可进翰林院,康大人,这究竟是谁写的?还有你头上的伤是怎么回事?”李东阳面色古怪的问道。
康海在翰林院可是出了名的整洁,每日的官袍都要熨烫的整齐才会穿在身上,至于脸上的妆容,更是在意得很,怎么今日会弄得如此狼狈?
康海面色一苦。“大人,还不都是这首诗给闹的,如今我翰林院已经鸡飞狗跳了……”
李东阳眉头一皱,颇为感兴趣的看着康海。“哦?这是为何,你给我细细道来?”
……
…………
――――――――――――
第二天,京师皇宫,文华殿东暖阁,李东阳手里攥着一本文稿,坐在御赐的座位上。
此刻,锦衣卫指挥使牟斌也恰巧前来汇报公务,正好也在这里。
弘治皇帝勤勤恳恳,君主贤名,群臣得见,大明弘治中兴必然有它的道理。
此时弘治皇帝面色平静地坐在东暖阁的御座上翻看奏本,而锦衣卫指挥使牟斌却恭恭敬敬站在弘治皇帝身侧陪侍。
弘治皇帝接过李东阳递过来的文稿,仔细的读了一遍。“咦……好一个我不是归人,是过客!李阁老,可是你所写得?”
李东阳摇了摇头。“回皇上,并非老臣所写,作此文章者另有其人。”
“哦?不是李阁老所写,那又有谁有此等文笔?”
李东阳上前一步,看了看牟斌,道:“作此者,南京锦衣卫千户李吏。”
“哦?原来竟是锦衣卫的人才,好,牟爱卿为国纳士,忠心可勉,呵呵。”弘治帝不由欣喜道。
一旁,牟斌闻言,立刻向弘治皇帝讨好道:“我锦衣卫蒙皇上恩典,有此人才,实乃皇恩浩荡。”
弘治皇帝摆了摆手。“你这个手下可是不一般,前些日子就在东北领头围剿鞑靼,今日居然做出了这等文章,人才啊人才。”
弘治皇帝满意的点了点头,牟斌立刻心下欢喜,谢主隆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