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大军二月底出现在青州平原城,徐州十万兵马最后回到徐州的只有两万余人,可谓是伤筋动骨,对青州已毫无威胁。
而乐安刘晔让大将潘璋引战乐安城文丑,激战之中,周仓高举关羽大旗而来,吓得文丑丢下乐安城落荒而逃,潘璋、周仓率大军随后收复全部乐安之地,将文丑赶出乐安郡。三月初,长安董卓接到各路大军战况,雷霆大发,在朝堂上大骂群臣,大骂曹操、袁绍、陶谦废物,并指着天子的脑袋,要他立刻下诏天下诸侯共同讨伐乱贼刘备。
这也是李儒之谋,他已经看出刘备的恐怖潜力,而且手下谋臣猛将甚是恐怖,绝对是董卓的心腹大患,必须尽快除去。
可惜他不知道,这天下根本就没他的老大董胖子什么事,就算他弄死了刘备,也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罢了。
天子诏书还没出长安,天下诸侯异动就传来。
幽州公孙瓒杀刘虞,自领幽州牧,兵屯涿郡,有意翼州。
翼州牧袁绍急忙让屯兵青州边缘的颜良文丑率所有兵马向与涿郡接壤的河间集结,自带文武大臣及大军十万向河间而去,随时会与公孙瓒开战。
豫州汝阳的袁术大军集结,已经决心拿下整个豫州,曹操急率大军向豫州边境而去,以防袁术偷袭兖州,也有意染指豫州。
荆州牧刘表派兵攻打孙坚,大战一触即发。
而其他各州也各自屯兵边境,有意扩充地盘。
因为陈子明的到来,汉末历史终于发生了全面大变动,各路诸侯开始相互征讨,公孙瓒也提前杀死刘虞,和还是一洲之地的袁绍对峙起来。
李儒看了这些情报后,昂头叹息,天下已乱,现在只能眼睁睁看着刘备坐大,随即召回讨伐刘备的天子诏书,现在天下诸侯都有自己的敌人,自顾不暇,不会理会这个只有个空名的天子诏书,就别去丢人了。
天下诸侯为何如此大动,让熟知历史的陈子明不明所以,就算他的到来影响了历史,可是也不应该影响到公孙瓒和刘虞的发展,也影响不了刘表和孙坚之间的矛盾,更影响不了袁术的攻略啊。
直到一人到来,陈子明才知道天下诸侯大动,应该说能威胁到刘备的诸侯都自顾不暇的原因。
四月,刘备带着伤好大半的徐晃回到临淄,各路大将也纷纷归来,让陈子明非常意外的人也到来。
郭嘉,郭奉孝,让陈子明心热已久的超级谋士终于来投刘备了,而且给刘备送了一份恐怖的礼物,天下诸侯大乱,皆出郭嘉之手,让刘备周围所有的敌人都去忙自己的事情,无暇顾及刘备。
原来郭嘉在邺城是就发现李儒的阴谋,青州已经被封死,他已经无法进去,郭嘉下定决心投效刘备后,第一时间赶往幽州,却说公孙瓒杀死刘虞,兵发翼州,有机会入主天下。
而后又去袁术处献计袁术,让其抓住天下北方诸侯攻打刘备,无暇顾及后方的机会,拿下豫州,然后四处扩张,有机会成为天下之主,袁术大为心动,立刻开始集结兵马。
而后去荆州襄阳,让襄阳流言四起,说孙坚盗取天子玉玺,有意天下,不臣之心已起,刘表听此传言后,立刻集兵准备讨伐孙坚,誓要收回传国玉玺,归还大汉天子。
郭嘉再到徐州,传出流言,刘备准备讨伐徐州,报其攻打平原之仇,并偷偷传递消息给被罢职的糜竺,让其重得陶谦信任,代表陶谦出使青州,奉上大量钱粮,和刘备修好。做完这些事情后,郭嘉赶往青州临淄,正式拜在刘备账下,成为刘备的一大助力。
郭嘉从北到南走一圈,天下诸侯因他而动,各自为战,李儒计谋胎死腹中,使得刘备有了喘息时间,开始休养生息,全力发展青州,为刘备早期发展取得了宝贵的时间,对刘备实力的贡献巨大无比,其功劳只在陈子明之下。
“令!潘璋领兵两万,驻防乐安郡,刘晔为乐安郡守。”
“令!太史慈领兵三万,驻防济南郡,徐庶为济南郡守。”
“令!张辽领兵四万,驻防西安城,裴元绍领兵两万,驻防广县。”
“令!张颌领兵三万,驻防平原郡,陈宫为平原郡守。”
“令!陈到领兵三万,驻防临淄!”
几个重要的郡安排好大军和领兵大将后,其他兵马全部集合,就剩下三万兵马,被陈子明集中在临淄城外,建立临淄大营。
经过两个多月的大战,刘备兵马差不多缩减一半,当然,剩下的都是精兵之中的精兵,而且培养出了不少的中低城军官,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因为天下诸侯开始各自忙各自的,刘备将不再是他们的目标,所以陈子明提议,刘备将所有的精力放在自身的发展上。
特别是海军发展是重中之重,本来因为大战,临淄储备的大量钱财和粮草消耗一空,光是战死士卒的抚恤就不够发,刘备发给战死士卒的抚恤可是非常高的。
更何况还有很多伤残士卒的安置等,都需要大量的钱,刚开始刘备都没脸见那些大将,因为他实在是拿不出钱财来奖赏有功将士。
不过糜竺的到来解决了刘备之一困境,陶谦为了让刘备放过徐州,算是大出血,金银钱财一车车拉来,粮食更是重新充满临淄仓库。
刘备有了钱财,开始大赏群臣该升官的升官,该发财的发财,战争的秃废一扫而去,各地开始春耕,大量的更牛耕种从徐州拉来,然后送往各地。
天下诸侯不是在整军备战就是打得你死我活,而此时的青州,刚经历了一场超级大战后,迎来了第一次快速发展。
于此同时,刘备大名传遍天下,击退四大诸侯七十万大军的攻伐,被称为天下第一诸侯,声望一时无两,各路名士大将纷纷来投。
本来按照关羽等大将的意思是立刻扩兵,以待时机。但是被陈子明一票否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