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婉儿、春燕和谭萍三人星夜兼程,不到十天就赶到了宁波。
当年许执放跟随走私船从日本返回大明也是在宁波登陆,被诬陷与倭寇勾结成了朝廷钦犯后,为了躲避东厂追捕,许执放又返回宁波舟山群岛。
日本的诸多生活用品都是靠中国供给,特别是丝绸布匹,朱元章施行海禁后,日本国内的许多生活用品都价格暴涨,两国的许多商人就大肆走私中国商品,而走私的基地就在舟山群岛的双屿港。
因为熟悉日本的海上走私活动,许执放逃到舟山群岛,从事海上走私,短短几年时间就暴富起来,然后将商业版图扩展到了南京和北京一带,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监控锦衣卫和东厂的活动,宁波和舟山群岛也是许执放的大本营。
唐婉儿从京城起程前就飞鸽传书,通知在宁波负责生意的大掌柜任猷智,许执放在世时每年都会带着唐婉儿到宁波来好几次,与任大掌柜很熟悉。
宁波城里有家规模很大的泰源货栈,全国各地的货物都集中到这里,然后再从货栈运到双屿港,装船后发往日本,这一切都是在朝廷和当地官员的默许下进行,因为许多官员也靠这来获利。
唐婉儿三人来到泰源货栈,任大掌柜在货栈等候着,见到唐婉儿表示已经准备好了前往双屿港的船,天色已晚,让三个人休息一晚,明早去双屿港。
长途跋涉,三个人都疲惫不堪,货栈里有专门接到客户的房间,三个人就在货栈休息,任大掌柜借机向唐婉儿汇报生意上的事。
谭萍没想到唐婉儿在这里竟然有这么大的生意,货栈里有十多栋库房,里面堆满货物,而且都是些高档商品,有生丝、皮料、棉花、酒、宝石、药材等等东西,看得眼花缭乱。
唐婉儿告诉谭萍,这里的一切都是师父许执放创办起来的,当年师父就是在宁波起家,为了躲避东厂追捕逃到海上,为了生存又做起了海上走私,向日本贩卖货物,一点点发展起来,最多的时候有上百艘货船。
第二天一早,任掌柜带着两个年轻伶俐的伙计陪同唐婉儿三人到码头,乘坐运货的三板船前往舟山群岛中的六横岛,双屿港在其中的上庄岛和下庄岛之间。
日本朝贡使团的船都停泊在双屿港,此时的双屿港还不算有名,只有日本的商船,一些倭寇和海盗的船也停泊在这里。
大约百年后,到了明嘉靖皇帝时候,葡萄牙人到达了这里,发现了这个走私天堂,于是在六横岛上建了一个三千多人的城镇,发展成了殖民地,还设立了政府,有市政官员,警察和自卫队,还有教堂和医院,双屿港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
好景不长,浙江余姚的大户谢家因为拖欠海商的货款,一帮葡萄牙人上门杀了谢氏全家,嘉靖帝大怒,派浙江巡抚朱纨带六千兵马,乘三百多艘战舰进攻双屿港,剿灭了海商,把所有商船烧毁,并用木桩和石头填塞了双屿港,从此这个走私天堂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
唐婉儿等人乘坐的三板船驶入双屿港,港口内停泊上几十艘航海的大船,也有许多满载货物的三板船出入港口。这里走私的主要货物是生丝和绸缎布匹,从宁波绍兴等地用三板船运过来,再装到大船上出海。
春燕首先看到了细川千郎的船,跟十几艘海船并排停靠在一起,春燕指着大和号对唐婉儿说:“小姐,那艘船就是细川千郎的。”
唐婉儿打量着接近三十丈长的三桅海船,点点头,“不错,就是这艘船。”对任大掌柜说,“靠近看一看。”
在船尾摇橹的伙计说:“大掌柜,那艘倭船旁边的是咱们家的船。”
任掌柜点头道:“不错,旁边的船是咱们家的。”
谭萍对唐婉儿说:“这样就方便多了,从旁边的船可以直接过去。”
“先上岸,找船上的伙计了解一下情况。”
泰源货栈在双屿港的码头上设有专门的账房和仓库,任大掌柜带着唐婉儿等人来到自家账房,然后让伙计把挨着大和号的货船船老大找来。
不一会,船老大跟着伙计来到账房,唐婉儿向船老大询问大和号的情况。
船老大告诉唐婉儿,双屿港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这里不仅聚集着一些海商,倭寇和中国的海盗也经常到这里来,所以停泊在港口内的船都防卫很严,特别是日本贡使团的船上都有不少值钱的东西,是海盗的目标,所以船上昼夜都有武士负责守卫,要登船进入船舱内寻找东西肯定很危险,一旦被发现很难逃脱。
唐婉儿决定到靠近大和号的货船上去,就近观察大和号的情况。船老大带着唐婉儿、任掌柜一行人登上了货船。货船与细川千郎的大和号间隔有一两丈的距离,上对面的船不是难事。
大和号的甲板比这边的货船高,站在这边不能完全看清楚大和号上面的情况,唐婉儿看到货船桅杆上卷起来的船帆,于是纵身跃到船帆上,装作收拾船帆的样子,观察着大和号,看见甲板上有两个腰上插着长刀的武士来回走动着,船头甲板上坐在两个船工在喝酒。看来船老大说得没错,大和号上的确防卫很严,白天肯定没法登船。
唐婉儿刚要准备从船帆上跳下来,忽然看见一个三板船划到大和号船边,三板船有两个人,三板船上是用箩筐盛着的蔬菜水果,划船的是个中年人,一个年轻的女子站在船头,向大和号大声吆喝叫卖,大和号的船工放下一个软梯,让年轻女子登上船,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大船上用绳索放下吊篮,将蔬菜水果拉到船上,年轻女子帮着把蔬菜抬进船舱里,随后带着卖菜的银子下了船。
唐婉儿忽然有了主意,从船帆一跃而下,跳到货船甲板上,把自己的想法对任掌柜和春燕等人讲了一遍,大家都很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