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玥也是经历良多的女子,绝非那些所谓才女能比拟,立即明白了李易的意思。
不错,李易是曾经投奔蒙古人不假,那也是形势所迫,说到底是保护了近千万蜀民,这点任谁也不能否认,哪怕是让朝廷损兵折将,那叫不得已而为之。如今,以数万大军驱逐蒙古人,收复了四路数十军州,可以说是震动了整个朝野,这个时候朝廷还真不好用强。
你说人家拥兵自重,没有重兵怎能驱逐蒙古人?要说各地武官都拥有重兵,光是鄂州都统制司就有八万大军,你要敢给裁撤了,拿什么抵抗蒙古人的狂澜?
话又说回来了,朝廷真的动李易,不仅会让各地大将心生忌惮,还会让那些豪杰心灰意冷,忍辱负重数年的结局,竟然是狡兔死走狗烹,这比当年岳飞事影响还要大,足以让朝廷失去天下豪杰之心。
“你愿意失去所有?”她也是冰雪聪明,很快意识到可能的结局,哪怕吴蓝山咬牙切齿,也不可能让朝廷杀人。
“我本来就一无所有,谈何失去?”李易风淡云轻地笑了,再次斟满酒昂首喝下去。
南玥黛眉紧蹙,不免被这句有着沧桑凄凉风韵的话触动,深深看了眼李易低声道:“难道你愿束手待毙?”
“做个道门闲散道人也很不错,呵呵。”李易抬首看了眼南玥,发出了真挚地微笑,眼角深处却掠过些许苦涩。
城内,普济寺外胡同里一处,月光洒下,格外阴森。
文封阴沉着脸,浑身上下透着逼人的杀气,面对身穿玄衣的韩老三,冷冷地道:“做的很不错,今晚还要加把火,做一场大买卖,定要彻底分散临安府注意力,明日兄弟们各就各位各司其责。”
韩老三嘿嘿一笑,不以为然地道:“放心,干这行,轻车熟路。”他在市井草莽间结交不少豪杰,再说这年月日子不好过,铤而走险的人越发多了,只要有钱赚谁不去干。
“嗯,越乱越好。”文封向韩老三投去赞赏目光,稍有犹豫,又道:“有没有希望,把监舍中的兄弟一并救出。”
那韩老三沉默五六息功夫,神色决然道:“如此,二哥出城机会将会少三成。”
文封摇了摇头,眼角闪过痛苦之色,转身向巷内走去,道:“我也去杀杀人。”
是夜,临安府、临安县的公人,简直是风声鹤唳,连续三家大户被人打劫,甚至连杀三名赶到的公人,大户的细软被劫掠一空,盗匪真是猖狂至极,敢在天子脚下肆意为害。
临安府缉捕使臣判断,这绝对是流民所为,而是有组织的大盗行径,应调集铺卒严加防范,驱逐流民出城。
赵与勤正为李易事发愁,却又摊上这档破事,哪有心情去深思,索性连夜写了奏章,打算明日禀报,请赵昀许殿前司派兵,协助临安府把城内流民迁出城外。
次日,赵昀传旨召见吴蓝山,并对南玥进行嘉奖,显然发出了明确信号,李易之事要做定论。明眼人立即意识到,无论如何李易都过不了这关,至少要被留在临安。
“官家此举太过份了,好歹,李易也是忍辱负重,一举光复蜀川。”
“说你不读书,还真不冤枉。李易隐瞒兵马,欺君罔上又包藏祸心,你想想,若是你手握雄兵十万,占据天府之国,朝廷令行不止,任谁还能让你活下去。”
“狗屁,我只知道,当年大安惨败,蜀川必将千里赤地,李易却与虏人周旋,让两路免于屠戮。岂不闻,蜀川传出的消息,成都府得李易力保方才免于屠城,各军州大半保下休养生息,不少人家感恩,甚至给李易立长生牌位。”
“真乃愚不可及,正是因李易手握重兵,又得到蜀民拥戴,这才是他取死之道。”
“如此忠臣义士,难道朝廷又要出风波亭冤案,朝廷今日大张旗鼓封赐吴蓝山,李易却被看押临安府,亦无理由,也无罪名,要真是莫须有,也见怪不怪。”
“如此,朝廷失去豪杰之心。”
“你二人都是屁话,李易虎狼之心,不除之,蜀川将不复朝廷所有。”
“你放的才是屁,虏人南侵在即,蜀川大军若无李易,如何节制御敌,难道为了莫须有,真要再现风波亭,再出秦家事。”
“你以为朝廷两府诸公,都是无所事事,诸位相公哪个不是当世俊杰,岂能不知其中猫腻。李易看是大忠,实乃大奸大恶,试问十余万私兵在手,对朝廷仅报万五千人,居心何在?”
“我看你才是孟浪无知竖子,听临安府传出,李易宅心仁厚,以随军仆从虽历经血战,却不曾编入军中,李易许诺,放他们归田。,可见并未有所欺瞒。”
“红口白牙,还不任由他说,谁又能知他战后,不会扩充兵马,不会封闭道路,朝廷所做不过是未雨绸缪。再说,老弟说风波亭,我看你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朝廷未将李易下狱,说明为他留下一线生机,日后留在行在,也能出入将相。”
“太不像话了,蜀川大军乃李易一手创建,李易滞留行在,他人前去抢夺,必会引起所部将校惊疑,新任大将也不一定熟悉蜀川形势。如此,将帅离心军情不明,蜀川如何防御虏人?”
“简直一派胡言,臭不可闻。”
几日来,李易的大起大落,实在太有戏剧性,让很多人大摔眼镜。民间乃至太学都纷纷传言,各种各样的留言满天飞,有对李易同情的,有对李易嗤之以鼻的。
但是,不可否认朝廷做的很不地道,刚刚给人家加封官爵,便给软禁在临安府,连随身卫士被用刑也传了出去,让御史台一些御史很义愤纷纷上书,要求朝廷拿出李易罪名。
李宗勉很为难,赵昀的意思很明白,乔行简态度也明了了,从李易身上却暂时找不到可被证实的罪名,总不能再来一次风波亭,让莫须有罪名重现一次,万一蜀川有失,他还不得被士人骂死,秦家事例在前,他不得不引以为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