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多事之秋,帝国内部绝不能再次发生动乱,传令给哈奇公爵,要他立即带着迦南要塞的守军南下,整个哈德良长城的守军都必须听从哈奇公爵的指挥一同南下,谁贻误战机,朕就为他亲自实行鹰刑!”费安顿四世斩钉截铁的说。
和他的兄长比起来,费安顿四世的冷酷手段令群臣们很不喜,当所有人都认为帝国将迎来一位慷慨而又仁慈的君主的时候,费安顿四世勾结内衙以及禁卫军发动了政变。
先皇被“失踪”,忠于先皇的家族也不得不改为效忠新皇,但是他们并不甘心,圆桌会议上那些没有前来的黄金贵族就是那些“前朝遗老”的代表。
而费安顿四世同样清楚,先皇的影响实在太过巨大,毕竟太子这个金字招牌让太多人选择了先皇,而他那时候只是个手无实权的皇子,除了内衙和格鲁克侯爵谁都不看好他。
先皇的登基让所有人都觉得大局已定,费安顿已经打算做个亲王安度余生了,就在这个时候,血溅宫廷,费安顿已经在十五万禁卫军的欢呼声中登基为皇,在兵士的威胁下,大臣们选择了屈服,如今看来,他们还没有死心。
费安顿四世的心病远不止他手刃了先皇这一件事,更重要的是,他的侄子,仅仅当了一天时间帝国皇太子的威廉姆斯,不知所踪。
是真的不知所踪,在政变那夜东宫就已经空无一人,费安顿四世压下了这个消息,用一场大火掩盖了皇太子失踪的流言,可他心里很清楚,威廉姆斯没有死,这个当时只有两三岁的孩童将是对皇位的最大威胁。
他根基浅薄,许多人只是因为他是帝国皇帝而为他效劳,哈奇公爵,夏洛蒂侯爵,无不在此列。
若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回来,他们会怎么选?
费安顿四世不知道,也不敢猜,更不敢验证。
“退朝吧……”看着沉默的群臣,费安顿四世突然累了,他无力的挥了挥手,接着就离开了大殿,只留下一个寂寥的身影。
他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皇位,却不敢有一丝懈怠,因为他忘不掉兄长那仇恨的眼神,燃烧的宫殿,映红的天,群臣不满又沉默的眼神。得到再失去的滋味远比本就一无所有更加难受,而在这场皇位之争中,失败的下场只有一个。
死。
“你追随我多久了?”回到书房,费安顿四世看着不知何时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暗鸦,突然询问道。
“回陛下,臣追随陛下已经十五年了。”那名暗鸦听到费安顿四世的询问后愣了一下,然后才低头回答道。
“十五年了啊……你说,为什么那些大臣就是不肯效忠朕呢?明明先皇已经驾崩十年了,可他们就是不肯,明明朕做的已经很好了,可是……”点点头,费安顿四世看着兰瑟尔大帝与奥托大帝的画像,怔怔地说。
“如果陛下允许的话,臣有一些见解想说。”虽然干预朝政的人从来就没有什么好结果,但是汤姆斯已经效忠于费安顿四世整整十五年了,见到费安顿四世这副模样实在是不忍心,他明知道费安顿四世只是在自言自语,却依旧是开口了。
“但说无妨吧……”费安顿四世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满,随后叹了口气,说道。
“诸位大臣都是帝国最顶尖的一群人,他们如何不知道年富力强的陛下和那不知身在何处的前太子比起来谁才是更好的选择?依臣来看,能让他们这么多年也依旧怀念先皇的原因,无非就是利益二字而已。”
见费安顿四世脸上并无不满,相反还颇有兴致的样子,汤姆斯松了口气,接着说:“而什么利益能让大臣们如此不肯割舍,这就需要陛下自己探寻了。臣为陛下耳目,为陛下鹰犬,却不为陛下口舌。”
“利益……利益……”费安顿四世的食指不断敲击着桌面,突然五指握拳重重地砸在桌子上!
土地兼并,费安顿四世的脑海里浮现出这四个字。
(转自知乎
最近,我很敬仰的一位大v说,土地兼并并不是一个坏事。这似乎和我所学到的知识相违背:学过中学历史课本的朋友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的王朝覆灭,一大半和土地兼并过重引起的农民起义有关系。该大v没有解释他这么说的原因,但是以我对他的了解,我想他的意思会是这样:贫农把土地卖给富农、地主,就变成了雇农,自己得到一笔收益,又可以去给地主、富农做雇工,又有一笔收益,而土地集中在一起利用,生产效率更高。如果雇农努力工作,获得一定的积蓄,又可以买回土地,自己又会变成地主。皆大欢喜的结果,是不是?
看起来这样的做法逻辑上没有问题,但是一放到实际当中,问题就大了。问题在哪里?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展现的很明白:朝堂之上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千万别低估了人性中的恶。原本简单的经济生活中,一旦夹杂了恶,再好的经济政策也无法发挥出期望中的效果,甚至会使原本还不错得境况变得更加恶劣。
土地兼并之因—农民为什要卖土地?
我们首先看土地兼并发生的原因。农业社会,土地是根本,除非天大的压力,否则一般人谁也不会卖地。那么什么样的压力才是天大的压力呢?无非天灾人祸。
天灾,谁都无法避免。电视剧里也讲到,农民遭了灾,为了维持生计,只能贱卖土地给地主,换取地主的余粮,以求不至于饿死。我们国家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灾害面前小农破产,无话可说,除了祈求政府的救济,也就只能怪自己倒霉了。
如果只是因为天灾导致土地兼并,倒还好说,问题的关键是人祸。人性本就是贪婪的,在农业社会,土地就是社会财富的根本,谁拥有了土地,谁就是真正的富豪。有了这个前提,就不难想象:越有钱的富豪阶层,越会利用各种手段去夺取农民的土地。
有的利用官府的力量,有的则干脆变成了地方黑社会。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开篇讲的故事更加令人发指:地方富豪和官府勾结,在雨季炸开堤坝,人为制造灾害,迫使贫农破产,从而兼并土地。在《明史》当中也记载:隆庆朝首辅徐阶,当上政府高级官员以后,其亲属在其老家占地十八万亩,令人震惊。除此之外,利用各种黑社会手段去夺取农民土地,比如强买强卖之类的,就更不用说了。
有明一代,除了以往朝代出现的地方豪强、权贵阶层利用暴力手段夺取农民土地这一种情形外,“藩王赐地”这种情形也极大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和土地兼并情况。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在去往河南做藩王的时候,万历一次性送给他两万顷土地,也就是二百万亩地。这些土地哪里来的?根源上还是与民争地。
土地兼并之后—农民可以翻身吗
按照市场派们的想法,农民破产以后不可怕,只要努力在地主手下工作,争取存够粮食,还是有机会翻身的。这样的想法,在古代是行不通的。中国的农民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一批人了,可是在古代,农民翻身的机会极少,更多的是世家大族持续繁荣好几十年,百年家族也不鲜见。为何?因为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太低下,加上暴力的存在,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调节关系,也就很难通过辛勤劳动去改变命运。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贫农有钱了,他可以买到土地吗?答案是很难,因为谁也不想卖:国家的土地就这么多,卖出去一分地,就少一分地,而土地是可以有地租收益的,换了白银可没有那么容易生息,那时候又没有理财投资。所以一个贫农想要变成地主,需要积累的财富,远超过纸面上的计算价格。
很多人都有疑惑,贫农那么努力的工作,为什么还是那么穷呢?原因有两个。一方面,古代生产力低下,一个人一年的劳动,除了养活自己,就不剩下多少了。另一方面,地主也不傻,他会把地租提的很高,使得农民刚好够活而不会翻身。贫农别无选择,因为土地有限,人口太多,完全是地主说了算,不去给地主打工就没有出路了。
除了劳动以外,能不能通过读书去改变命运呢?答案也是很难。刚说到,农民辛勤劳动,刚好养活自己,再去供小孩读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为什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不是一句好话,而是一句心酸话:穷人家没钱,小孩子需要及早干活来养活自己。所以没有一点积蓄的人家,根本没法供小孩读书,古代社会大多数人一生都是文盲。我们看一些历史材料,发现那些没有考中的书生们,有一些年老了就回乡,依靠替人写书信为生,说明当时的人们文盲是大多数。
另外,地主家的孩子也没闲着。地主家有钱,可以多生孩子,又可以供他们读书,请最好的老师,最后总有那么一两个人可以读书当官。贫农阶层的孩子想要和他们竞争,基本上只能依靠极大的天赋和极好的运气了。
兼并了土地,地主家不仅垄断了财富之源,又垄断了做官的道路,贫农想依靠努力工作来翻身,不说不可能,但确实很难。所谓“三代出贵族”,此言不虚。
土地兼并之果—政府、农民、权贵皆输
按照市场派的想法,土地兼并后,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提高(比如大规模种桑养蚕织布),社会生产力也会得到提高,政府税收也会提高,政府应该开心才是。这不过也是书生之见,太过天真。如果那些权贵阶层都是守法公民,照章纳税,问题就不大,可是现实却是越是有钱的人,越想要也越能够逃避税收。
在《大明王朝1566》中也揭示了历史的真相:土地产生的价值(织成的布料),六成归了地主和商人,三成归了政府赋税,一成归了农民。这种情况还是好的,因为下去征税的是王妃的弟弟,未来的国舅爷,下面的人都得给面子。如果换了一般的官员去征税,则收上来的税会更少。
在现实中,地主阶级兼并土地以后,会通过各种手段隐藏土地面积(主要是贿赂地方官吏),达到少缴税的结果。比如江淮地区一直是朝廷赋税重地,可是从开国时候的洪武年间到嘉靖年间,同样的地方税收居然少了一半以上。原因很明显,就是实际的土地面积被虚报漏报了。历史有名的“张居正改革”,还有那位青史留名的海瑞,重要的工作就是重新丈量土地,迫使那些被隐藏的土地也要交税。
综合看,土地兼并的输家是政府和普通农民,赢家是权贵阶层,权贵阶层人数最少却拿走了六成以上的土地产出。可是长远看,这一结果对权贵阶层也是一种灾难:财富分配的失衡,最后会使得政府崩溃,社会秩序大乱,权贵阶层的财富在此情况下也无法得到保护。
比如晚明时期,社会工商业繁华,当地权贵却依靠各种手段不交税,导致政府缺钱,甚至官员发不出工资。偏偏这时候满族人兴起,政府却没钱打仗,崇祯就只能靠压榨农民阶层去筹集军饷。对农民压迫太重,又引起农民暴动,政府垮台,以至于最后迎接这些权贵们的就是屠刀了。当然,明朝灭亡原因很多,但是权贵阶层们极度自私,致国家危难于不顾的做法,无疑起到了相当程度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比如北京城破之前,崇祯帝向权贵们筹钱,只得了二十万两白银。李自成进京后,从这些权贵的家里找到了七千万两白银。在国家将要灭亡之时,这些权贵们还只拿出了不到自己身家的百分之一来帮助国家,可见自私自利之心达到何种程度。明朝灭亡,随之而来的是长达几十年的战乱,那些权贵们,别说自家财富,绝大多数连自己的性命都没了。
短期看,权贵们赢了。长期看,其实谁都没有赢。
我最后做个总结吧,理论上看,土地兼并的确不是坏事。但是实际上,由于种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土地非正常兼并、权贵阶层偷漏税等问题的产生,进而激化社会矛盾,最终导致政府垮台、社会大乱。历史书上写的土地兼并一说,并非虚言。如果我有机会和该大v对话的话,我会告诉他,理论要联系实际,否则好实会变成坏事的。)
德高一世是温和派,也可以说是保守派的,他主张休养生息,与联盟交好,从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问题。
可是帝国的土地兼并问题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贵族的领地虽然需要缴税,但是需要缴纳多少税收都由帝国户部派遣的税务官统计,这就有很大的漏洞,比如说一百公顷的土地需要缴税,那么税务官如果上报五十公顷,那么这个贵族就只需要缴纳一半的税。
而那些拥有自己土地的自耕农却需要实打实的缴纳一百公顷的税,如果不讨好税务官的话,那么税务官就会上报那个自耕农需要缴纳一百五十公顷的税,这就导致了大量的自耕农没有钱缴税,征收税的还是当地的城主总督来做,自然还会从中谋取大量的利益。
这就导致大批自耕农破产,不得不将土地卖给贵族成为农奴,像教会统治下的各个国家一样。
德高一世的背后是帝国的贵族阶层,也就是在土地兼并过程中牟取暴利的那些人,所以对待土地兼并德高一世没有任何异议,或许他在统治稳定后会控制土地兼并,可已成尾大不掉之势。
而费安顿四世是强硬派,也就是改革派,那些主张改革的贵族的领袖,所以格鲁克侯爵才会支持费安顿四世,因为德意志兰郡远在安纳托利亚,贫瘠而又环境恶劣,自然谈不上什么土地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