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小二机灵得很,引着李雨薇往里间带。
“小姐,咱们里间谈。”
领着李雨薇落了座,又倒了一杯茶,店小二这才去了内院请老板。
这间字画店的老板想来是个传统守旧的人,清一色的木质家具,木质茶几上摆着一套考究的紫砂壶茶具。
这样的人,总能让李雨薇想起一样传统守旧的外祖父。
未见其人,心底反倒先多了一丝欣赏。
不过多时,一个穿着长衫的男人便掀了帘子进来。
“店小二说今日有贵客,倒是我有失远迎了。”
这声音低沉醇厚,有些耳熟。
李雨薇循声望去,毫不意外地瞧见了一个熟人。
熟人干净利落的寸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头柔顺的四六分短发。
少了几分痞气,多了几分书卷气。
明明是再正经不过的模样,李雨薇却莫名的想笑。
脸隐在帷帽下,稳了稳心神,李雨薇才掐着嗓子开了口。
“素闻张老板很会临摹人字迹,我想同张老板做笔买卖。”
张老板在李雨薇的对面落了座。
“愿闻其详。”
“我想,请张老板替我临摹一个人的字迹,写一封遗嘱。”
张老板挑了挑眉。
“哦?不知此人在世与否?”
李雨薇手指在茶盏上轻点了两下。
“在世又如何?不在世又当如何?我收遗嘱,张老板收钱。钱货两讫(qi)的买卖,张老板难道还会拒绝?”
不得不说,这个狗男人真是装什么像什么。
当了字画店的老板,即便是穿着一身长衫,也能将商人的精明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老板骨节分明的大手在下巴处不断摩挲着,眼底露出一抹难色。
“送上门的买卖,哪有拒之门外的道理。不过……”
张老板话说到一半,便故意收了声,很明显是想让李雨薇将话头接过去。
接了话头便失了先机。
这种谈判的老套路,早在李雨薇八岁前,外祖父常领着她去公司时就见多了。
李雨薇只当听不懂张老板的意思,端起桌上的茶水,小口小口地抿着。
“醇厚柔滑,甘醇甜爽,茶汤微黄,茶叶如针,白毛如羽,这是上好的君山银针。张老板很会喝。”
没想到,这男人平日里总没个正形,倒是个爱茶懂茶之人。
张老板见李雨薇顾左右而言他,也不恼。
也学着李雨薇的模样,喝了一口茶才开口笑道。
“不过是家里祖辈爱喝,便自小跟着喝罢了。算不得什么懂茶不懂茶。”
“小姐若喜欢,稍后让小二给小姐捎带些回去尝尝。”
不动声色地投其所好,好让她不好意思,主动顺着方才他的话题再说下去么?
狗男人的便宜,不占白不占。
李雨薇笑着道了谢,却仍旧不肯主动提及方才的话头。
张老板摇了摇头,一脸无奈地开了口。
“罢了,先让我瞧瞧是什么字迹吧!总得看看这字迹究竟能不能临摹,再继续往下谈。”
李雨薇点了点头,将从顾平生书房内随手顺来的一封墨宝,递给了张老板。
张老板仔细瞧了瞧,也没有再多话。
“十块大洋,小姐要是觉得可行,这笔买卖便成了。”
十块大洋,确实比普通的字画贵了些,却也物超所值。
李雨薇点了点头。
“我再加五块,还望张老板不要让此事叫第三人知晓。”
谈判谈来的价格,那是商人自己争取得来的。
她自己主动加的价,那便是给张老板的人情面子。
从心理上来讲,前者是正常的钱货两讫,不赚不亏。
后者却是李雨薇出手阔绰,张老板占了便宜。
性质不一样。
张老板痛快地应了。
让店小二将笔墨纸砚备好,便挽起袖子,竟是打算亲自彷书遗嘱。
李雨薇微微有些诧异。
她原想着这个平日里像个地痞流氓一般的男人,即便出身不凡,也应当是个不学无术的公子哥。
今日接下这桩买卖,也定是找人代写的,不曾想他是真要亲自上阵。
这个男人,当真是愈发叫人看不透了。
“小姐?”
张老板见李雨薇迟迟未曾告知遗嘱内容,开口提醒道。
李雨薇这才回过神来。
站在张老板身旁,认真地念起了遗嘱的内容。
一袭青色长衫的俊俏书生执笔疾书,一袭青绿色旗袍的俏丽女子清音鸟鸟。
很是有些旧时文人骚客所说的,**添香的意境。
……
不过短短的几分钟,遗嘱便写完了。
字迹同顾平生平日所书,不说一模一样,却也足以以假乱真。
李雨薇很是满意。
从手袋里数了十五个大洋,递给了张老板。
张老板却迟迟未接,一脸神色莫名地望着李雨薇。
这是,认出她了?
她带了帷帽,又刻意捏着嗓子说话。
应当不会被轻易认出才是。
李雨薇一时有些吃不准。
张老板却是突然又笑了笑。
“小姐果真大方得很,下次再有这样的买卖,欢迎随时找我。”
“当然,有其他的买卖,也不是不可以。”
还未等李雨薇去深究他口中“其他的买卖”是什么意思,张老板便伸手接过了李雨薇中的大洋。
带着薄茧的大拇指在李雨薇的掌心缓缓划过,带起一阵轻微的痒意。
那动作,明显是故意的。
可,任凭李雨薇如何打量,他都是一脸坦荡。
彷佛方才只是不经意而为之,倒是李雨薇自己想多了。
横竖事情已办好了,李雨薇便也懒得再深究。
只朝着张老板道了一声谢,便离开了内室。
店小二早早在门外候着了,手里还捧着一个四四方方的木盒子。
“老板特意嘱咐给小姐装的茶叶,小姐若是喝得好,尽管再来。”
这话说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字画店改成了茶楼。
李雨薇笑着接过了店小二手里的茶。
等到了车上打开一看,却是傻了眼。
那个四四方方的木盒子里,装了一大一小两个盒子。
大盒子里头,装满了上好的君山银针,瞧着这份量只怕足足有一斤。
君山银针曾是清朝的贡茶。这一斤上好的君山银针,只怕,远不止十五个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