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考举(五)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科举制度毫无疑问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最伟大的发明,且没有之一。

即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那个世界,科举制度也依然兴旺发达,并且扩散到了全球,虽然那时的科举制度已经变换了形式,换了个马甲叫公务员考试。

大天朝每年的公务员考试,应考者如过江之鲫,为了一个名额,无数人寒窗苦读,白首穷经。

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差不多。

安逸、稳定、舒适、体面,就是公务员的代名词。

不管它叫科举也罢,叫公务员考试也好,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为国家机器寻找操作工!

此时的长安作为汉家的都城,天下首善之地,跟后世大天朝的北京一样,都生活着一个特殊的群体。

北京有北漂,长安有长漂。

北漂为了梦想打拼、努力、奋斗大多数人的生活并不乐观,甚至有些人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而长漂的情况却比北漂更凄惨。

长漂的主要组成群体,都是来自关东各地的各学派士子。

自从汉初战火渐渐熄灭,天下恢复安定之后,本来被战火赶的到处颠沛流离,没有居所的各大学派的传人们终于能安下心传播学问了。

首先跳出来的开山立派的是儒家,然后其他各家纷纷跟进。

只是儒家因为胆子更大,步伐迈的更快,同时有着更系统的传授模式,因此,渐渐开始压倒其他诸子,在士子中占据了主流位置。

儒家是怎么干的?

就以此时的情形为例,胡毋生以公羊春秋第六代嫡系传人的身份在麓台广收天下士子,来者不拒。

其门下可谓英才汇聚。

像公孙弘等后来的大臣都出自其门下。

胡毋生的师弟董仲舒在广川开宗立派,同样广收天下士子。

在鲁地,诗经的当代传人申公德高望重,门下弟子遍及朝野,像楚王刘戊就曾在申公门下听课,后来孝武皇帝的建元新政的主持者赵绾、王臧都是其门下弟子。

济南人伏生则是另外一个传奇,他是经历过秦末战火活下来的老知识分子,手里保存着《尚书》的原本残卷,总计二十九篇。

伏生在刘询祖宗刘恒在位时就已经名满天下。

晁错是怎么出头的?

就是因为被刘恒任命为使者前往济南探视伏生,并请其到长安享福。

为何这种好事竟然会落到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晁错头上?

因为先前派去的使者跟伏生交流不能……

伏生是老一辈的知识分子,说的是正宗的战国时期齐国的方言,而汉家的大臣们讲的则是关中的官话……

所以,懂得战国时期一些齐国方言的晁错被赶鸭子上架派去完成这个任务。

由此可见,就算在这西元前的时代,能掌握一门语言也是很重要的!

这些顶级的大儒,固然风光。

可其门下弟子就未必了。

从吕后时期开始复苏的文化界,发展到今天,培养出来的各种学者,已经数以十万记。

但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都没有可能获得举荐,从而出任官僚。

于是,这些人有的选择停留在各地诸侯王的王宫附近,以希望能获得诸侯王的看重,从而实现梦想。

野心更大的,就直接来了长安,停留在长安,形成了长漂群体。

但是,居长安大不易。

想在长安生存下来,那可是需要毅力的。

举个例子,后来著名的励志故事的主角朱买臣,曾经就是长漂的一员,他在没发迹前,在长安怎么活下去的?

史书记载,朱买臣甚至一度要靠在长安的老乡们施舍才能活下来。

另一位孝武皇帝朝的大臣公孙弘也曾是长漂中的一员,不过他运气好,没混多久就碰上了建元新政,捞了个官当。

主父偃也当过长漂,但比公孙弘惨了点,还是靠着投靠卫青,才不至于被饿死。

这些都是混出头的,那些没混出头的人,无疑是凄惨的。

像朱买臣,要不是碰上了老乡严助帮忙,他估计一辈子都出不了头。

绝大部分的长漂,据刘询了解,大部分都是在长安靠着给人抄写书信,做些杂事,勉强维持生计。

这些人在长安流连不去,每天抄写完书信,做完杂事,凑到了几天的伙食费后就出门,在各个公侯亲贵大臣的府邸门口投递他们写的诗赋、策文。

希冀着能得到某位贵人看重,从此青云直上。

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不久前会稽人严忌靠着几篇诗赋成功的打动了故梁王刘武,跻身为梁王亲信,还被授官。

而通常,每每传出这样的好消息后,就刺激着那些本来都快坚持不下去的士子们,咬着牙齿,继续坚持留在长安。

因而,刘询并非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种种细节与方面早在前世就经过无数次推敲。

但是,刘询却不得不重视这帮人的感受。

原因很简单,能有资格来长安,做个长漂的,最起码都是地方上的小地主阶级。

否则,他们连函谷关都进不了!

这些人长期困局长安,过着穷苦的日子,时间久了,难保不对汉家皇室产生怨恨。

作为天子,一两个小小地主的怨恨,自然算不得什么。

但是假如是一千个一万个呢?

汉室自立国以来,就饱尝人才匮乏的苦恼。

没有足够的人才就等于没有足够的官吏,没有足够的官吏来治理地方,所谓的中央集权就是一

句空话。

可这人才不会平白无故从天上掉下来,就算能从天上掉下来,作为天子,他又怎么知道对方是有真才实干的真能人还是滥竽充数的庸才?

汉室立国数十年以来,为了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自刘邦开始,历代天子都是伤透了脑筋。

什么给地方下死命令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举荐任务之类的办法都用尽了,可朝堂上来来去去的大臣却还大都依旧是老面孔或者官二代,从底层爬上来的少之又少。

考举出现无疑,这对于汉家的江山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

首先,可以绝对肯定的一点是,门阀政治在现在已经粗具规模,马上要破土而出。

虽然,早先的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列国政治门阀豪强大族,被秦国的统一战争跟秦末的群雄逐鹿给摧毁的一干二净,连跟毛都没剩下来,以至于前世刘彘做了天子,想要找个姬氏的嫡系血脉都不容易。

再者,刘邦底定天下,分封功臣,至今不过数十年。

旧的贵族体系被彻底毁灭,而新的贵族政治却还在襁褓里。

汉初的功臣彻侯们,到了如今甚至都开始步入衰亡。

平阳侯曹参的家族三代单传,这一代的平阳侯曹真刘询前世见过,是个十足的文弱书生,而且身体并不好。平阳侯这一系还算好的了。

瓒候萧何的后代就是个悲剧,过去十一年,瓒候的位子换了四个人。

留候张良的后人就更惨了,太宗孝文皇帝时就夺去了封爵,削为庶民了……

带头大哥如此,小弟们混的也不是很好。

舞阳侯樊哙的后代在平灭诸吕的过程中不小心成了牺牲品,太宗孝文皇帝好心给他找了旁系子弟过继过去继承香火,但奈何人家不争气,居然被人戴了顶绿帽子,等那位舞阳侯死后被人揭发,于是,舞阳侯成了历史。

基本上,绝大多数的彻侯们,都是些米虫,不足为惧。

更重要的是,他们手里没兵……

枪杆子里出政权,枪杆子里出声音。

没有枪杆子,就没有发言权。

更何况,这科举现在进行明明是对贵族的保护!

要知道,此时可是用竹简来记录知识的时代,竹简笨重、抄写困难而且保存不易。

这就意味着,一般的穷人想要获取知识,难度比之隋唐是几何式上升的。

因而,实际上知识是被贵族垄断的。

像是许多后世随便可见的典籍,譬如《诗经》《论语》《尚书》,此时全部是被私人所霸占,藏在家里的,而且大部分是残卷。

真实的历史上,原本的刘询能在史书上留下名字,是因为他参与了对《诗经》的抢救与保护!

再者,读书也是要成本的,没有足够的家底,几个贫民能供得起一个人脱产读书?

所以呢,所谓的科举,真的施行天下的话,那么必然是贵族豪强的盛宴,跟平民基本没关系!就算偶尔漏出几个平民中了,那不也无伤大雅吗?

最最最重要的一点是——经过吕氏乱政,诸侯大臣再反扑,再接着刘询的祖父刘恒害怕功臣们功高震主,玩了一手漂亮的传接球,把陈平、周勃统统赶回封国,前后三次清洗,直接导致了一个令所有彻侯们恐惧的恶果他们在朝廷中竟然没有了代言人。

所以可以扼制地方势力的中央权贵们,已经无法依靠。

而当朝廷没有了这些人的代言人后,后果开始显现。

当官?没他们的份!

各地郡守、各诸侯国的监督大臣、丞相、太尉这些有权有势的位置,基本没他们的份!

想捞钱?廷尉的屠刀正愁没沾血呢!

汉室对于彻侯犯法基本上是抓到了就绝不轻饶的原则,动不动就粗暴的废除封国。

像是后来孝武皇帝做了天子,借口贵族们因为供奉给先人和宗庙的黄金成色不足,大开杀戒,一口气撸掉了一百五十位列侯的爵位,统统贬为庶民。

从这些事情就能看出来,汉室根本就没有所谓门阀的生存土壤,有的不过是肥羊跟米虫。

至于地方上的豪强,那就更是个笑话了。

汉室开国至今数十年,但是真正天下安定的时间才二十几年,汉太祖刘邦甚至当皇帝都在不断的领兵征讨叛乱的异姓王,吕后时期才开始慢慢安定下来,等到平灭诸吕,这汉家江山才没有太多动荡,躲进深山躲避战火的难民才开始下山安居。

短短二十几年时间能产生个什么样的地方豪强出来?

很浅显的一个证据就是郅都就任济南郡守,上任之后先把郡内的大户人家碾压一遍,结果杀得人头滚滚,却连声抗议都没有,济南郡甚至因此大治,达到了路不拾遗的地步!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刘询才敢在此时推行科举。

因为首先,地方豪强也好,彻侯贵族,都不会拒绝也不可能拒绝科举。只有傻子才会拒绝一个明显对他们有好处的制度。

在此时,科举非但不是贵族豪强们的拦路石,相反还是一张门票,一张能让他们光明正大的参与政治,拥有发言权的门票!

要知道此前的所有举荐制度,都是有着很高的要求的,譬如说,首先你要在地方上有名,并且这名望还得达到一定高度,才能被举荐,或者是孝子贤孙,因为道德而被举荐。

要知道,这年月官僚阶级跟地主豪强可还没进化到后世的地步,像什么养望之类的戏码,还没被人发明。

所以暂时还没人敢在举荐的事情上作弊……

再者,反对也是无效的!

没兵没枪没

权没势,谁会听他们的反对!

当然,刘询也不会天真到马上就能让科举取代目前的举荐制度,那不现实!

后世从隋朝开始推行科举,到宋代历经数百年光阴,科举才真正的取代举荐制度成为主流

因为题目太简单,所以,第一场考举很快就结束了。

最后一个交卷的士子,也只不过磨蹭了两个时辰。

刘询看着那群意气风发的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谈论着考举的士子,就已经知道,他成功了!

题目太简单,几乎所有的士子都觉得,自己能够顺利过关——就算滥竽充数的货色,在此时也是吹着牛逼,认为自己十拿九稳的进入下一轮了。

“现在卿明白为什么了吧?”刘询笑呵呵的对韩增道:“天下英雄,尽入吾瓮中也!”

韩增此时也心悦诚服的拜道“陛下深谋远虑,臣唯顿首顿首而已!”

这场考举确实是让韩增大开眼界,毫不夸张的说,给韩增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窗口。

在这之前,韩增从未想过收买人心竟是如此的简单。

刘询什么都没做,几千名士子就念着他的好了。

刘询哈哈一笑。

无论古今,人的本性都是相通的,都是渴望得到认可和尊重的。

一个书呆子,寒窗苦读几十年,为的是什么?

做官吗?还是致富?

或许两者兼有之。

然而,此时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都是贵族、富豪、地主的后人,老实说,基本都属于富二代。

特别是彻侯的子弟,他们难道真稀罕一个所谓的百石官职?

对于知识分子来说,获得世人的认可和尊重,是远超一切物质的精神享受。

而刘询将题目简单化,等于就给所有的士子都开了绿灯了,只要不是草包笨蛋,勉强有点文化的,基本都能通过他的这个第一轮考举。

如此一来,他们就等于获得了朝廷的认可了。

就算最后被淘汰了,但有着这个认可,回到家乡,也能吹牛逼,在父老乡亲面前摆谱不是?

连项羽都说富贵不归乡,如衣锦夜行。

更别提这帮虚荣心重的要命的文人了!

这样一来,刘询就将这些士子绑架了,从今以后,谁敢说刘询不对,那么就等于在质疑他们的名誉。

所谓党同伐异,几千士子的力量,在此时简直就是核武级别的杀手锏。

当然,刘询这样做还有另外一个用意。

刘询笑着看着韩增,轻轻的踱了几步。

在整个考举的设计中,第二轮才是关键。

作为一个穿越者,刘询自然清楚数学是什么?

数学是科学之王!

是一切技术的基础!

是所有文明智慧的核心!

第二轮考举的残酷淘汰率,会让所有的士子都去关注和留意数学,这样一来,久而久之,数学就会成为所有学派的人都关心的问题。

如此,大业可成矣!

因为,刘询知道,其他东西可以通过天才推动,但数学不行!

没有一元二次方程式,就不可能出二元二次方程式。

解不出圆周率,拿什么来求球体积?

“走了,回去阅卷了……”刘询摆摆手,出宫的这一趟对士子们的观察,让他很放心的可以回去着手准备下一轮的数学考试了。

回到宫中,刘询就看到了所有的试卷都已经被封存在一个个的木箱子之中,霍光带着胡建带着两批人马守护左右,严防死守任何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次的考举不止对刘询很重要,对他们这个大汉执政团队团队也同样的重要!

“可以开始阅卷了!”刘询命令道。

“诺!”霍光点点头,就让手下人打开木箱子,将所有的试卷取出来。

因为考举是草创,所以刘询也没搞什么糊名啊之类的保密手段,所有卷子的上的人名与籍贯,都是公开的。

霍光带着从丞相府还有九卿各寺衙门抽调的官吏,开始一个个的阅读起来。

刘询让黄歇去准备茶点,自己坐到一张软榻上闭目养神起来,这段时间,刘询确实有些累了。

在软榻上躺了大概一个多时辰,刘询爬起来,吃了点东西,然后就问黄歇:“霍光他们阅卷阅的怎么样了?”

“回陛下,已经差不多看完一半了!”黄歇答道,一边说,他一边轻轻的给刘询垂着肩膀“想必应该能在日落之前完成阅卷!”

刘询点点头,没说什么。

因为题目太简单,刘询的要求也很低,所以,这所谓的阅卷,按照刘询要求,只是检查一下所写的文章是否通顺,错别字多不多,然后有没有犯忌讳的东西,只要做到语句通顺,逻辑合理同时没有胡言乱语,就统统通过!

这样一来,阅卷速度与效率,自然是大大提高。

想了想,刘询吩咐道“你去告诉他们,每通过一个人,就将其名字、籍贯记下,明日早上,张榜于长安露布之下……”

思索了一下,刘询补充道“吩咐他们,做的漂亮一点,声势不妨搞大一点,最好去少府请一班声音比较大的人去露布下宣读通过者的名字!”

后世的科举,进士是要骑马游街,东华门下唱名的。

这才第一轮,没有必要怎么隆重,但也得想办法照顾那些士子的面子,让他们知道,通过第一轮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这样做的成本小,但收益大!

“诺!”黄歇点点头,下去吩咐了。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章节报错

上一章 目 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热门推荐: 从长津湖开始 我只想安静的做个苟道中人 人族镇守使 修罗武神 我有一剑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星汉灿烂 万相之王 从木叶开始逃亡 陆地键仙
相关推荐:三招半式闯江湖穿越回案发现场茫茫白昼漫游囵吞印隐形之王地球基因集成者网游之乱武三国卡斗大陆诸天:从四合院治禽开始开局掌门:赠送一千名工具人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