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上午十一时许
大唐帝国重兵犯境,大军越过科尔多瓦边界侵入阿根廷哥伦比亚-德尔埃斯特罗省境内约20余公里,拉开了大唐帝国参战的序幕。
巴拉圭战争从这一阶段开始,转变为“南美洲战争”,又称“五国战争”。
这五国是以大唐帝国与巴拉圭为一方,迎战咄咄逼人的巴西帝国,阿根廷,乌拉圭一方,复制了曾在北美洲扭转战局的一幕,引来了世界哗然。
大唐帝国入侵的消息早已经在阿根廷预料之中,但是没想到来的这么快,这么勐。
4月5日正式宣战,4月6日已经大兵压境了,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
好在阿根廷方面在越过大唐帝国画下的红线时,已经预料到这一战不可避免,早已将哥伦比亚-德尔埃斯特罗省与圣菲省兵力收缩,组建了一支规模约4.2万余人的机动大兵团,盘踞于两国边境线上。
阿根廷方面的意图很明确;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所以阿根廷兵团依据地利之险,采取了守势,希望将战争拖入长期化和相持阶段,等待时局转变。
算盘确实打得不错,可惜大唐帝国战争经验丰富的将领并不完全按照剧本去走,从一开始就跑偏了……
说一下开战前的情况
在巴拉圭境内的三国盟军历时8个月苦战,在付出5.7万人伤亡的巨大代价后,已经攻破了号称“美洲的塞瓦斯托波尔”的大河堡垒乌迈塔要塞,巴拉圭首都亚森松位于一马平原的山谷中,几乎唾手可得。
短暂休整三天后
三国盟军将于4月7日(也就是明天)向亚森松进发,130余公里的路程,即便考虑巴拉圭残军在沿途城镇节节抗击,也就是迟滞一周到十天的时间,即可占领亚森松。
无论巴拉圭承认与否,这将代表着三国盟军取得彻底胜利,具备非同凡响的象征性意义。
届时,三国联盟将在战后谈判中处于优势地位,是战士和的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背后有英国人撑腰,怎么看都是占尽了上风。
巴西帝国好歹是南美洲疆域最广阔的强国,总人口超过千万,难道不要面子的吗?
若真的被大唐帝国吓唬一下就退兵了,没有战争胜利的遮羞布,数10万人的巨大伤亡和战争支出将压垮巴西帝国,内部必然爆发危及皇权的巨大动荡。
面临如此严重的后果,迫使巴西皇帝佩德罗二世不得不孤注一掷。
阿根廷的情况并不比巴西帝国好多少,此前经过长达10年的内战,以布宜诺斯艾利斯省为一方,联省为另一方的阿根廷刚刚在战争废墟中建立起来,就面临着大唐帝国荒漠远征行动和空前残酷的巴拉圭战争。
这一下又一下的巨大变故,简直让阿根廷政府应接不暇。
迄今为止
与大唐帝国武装民团的频繁冲突,导致阿根廷中部和北部各省局势动荡不安,这几年中部各省纷纷陷落。
巨大的恐慌蔓延,这令大量白人庄园主舍弃牧场和定居点,携家带口的逃入布宜诺斯艾利斯省避难。
这种情况极大的削弱了联省方面力量,而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平白接受了十几万人口,在动荡局势中反而大为受益。填补了劳动力缺口,实力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在1861年的时候
布宜诺斯艾利斯省会普拉塔市人口13.42万人,该省是阿根廷土地面积最大的省,总面积30.76万平方公里,占整个阿根廷国土面积的37.7%,人口为79.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52.7%,凭一省之力超过十七联省。
正是因为拥有如此强的实力,布宜诺斯艾利斯省才最终赢得了十年内战的胜利,建立了以代表该省大庄园主和资本家利益为核心的阿根廷政府。
5年冲突动乱时间过去了
如今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受惠于边境冲突,整体人口规模已经突破百万(含10多万近年来以意大利和西班牙为主的欧洲移民),总人口达到109.33万人。
而原有的17联省在大唐帝国不断的向北侵蚀下,如今只剩下了北部9个省份,领土活生生的被侵蚀了一半还多,人口急剧下降到约28~29万人规模。
这一增一减,联省实力大打折扣,话语权也弱得多。
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用在联省方面再恰当不过了。
从1864年末开始
爆发的巴拉圭战争将阿根廷又卷入了进去,最为悲催的事情是,巴拉圭军队率先出兵阿根廷科连特斯省,这又是联省方面较为富饶人口较多的北方省份,被迫的承受了战火波及。
为了保卫家园,科连特斯省及临近的北方省份组织了大量白人民兵投入战斗,与入侵的巴拉圭军队厮杀在一起。
而阿根廷政府军和巴西援军姗姗来迟,战争从1864年绵延到1866年,长达二年多的时间,这导致了被战火波及的当地白人庄园主和居民再次迁徙,联省方面也付出了高达3.5~3.8万人伤亡的沉重代价。
种种的不满堆积在心头,对阿根廷政府真可谓怨声载道,恨得牙痒痒。
很多联省的白人定居者认为;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作法卑鄙而又可耻,就是眼睁睁的看着大唐帝国和巴拉圭人轮番削弱联省,以满足其一家独大的自私想法。任由白人庄园主的家园被摧毁,妻女被欺辱而漠不关心,用心险恶到了极点。
分裂的种子已经埋下了,若阿根廷战败那么分裂几乎不可避免。
至于乌拉圭,原本就是巴西帝国和阿根廷这南美洲两强的应声虫,根本没有制定独立自主政策的权利,只能跟着屁股后面摇旗呐喊。
1867年4月7日,上午十一时许
哥伦比亚-德尔埃斯特罗省境内的比诺尼特山谷
黑压压的大唐帝国军队与盘踞在山口的阿根廷军队遥遥对峙,旌旗猎猎,迎风飘荡,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氛围,大战一触即发。
从形势上看
阿根廷大军由2.3万印第安步兵和1.9万骑兵组成,其步兵位于山谷中心列阵,一侧邻山,一侧临河,在正面宽约4公里的山谷平原中,修建了一道木制栅墙。
这道临时修建的木质栅墙没有什么防御力,木桩之间留着很大的空隙,只能阻挡骑兵冲击,却无法遮蔽弹雨打击。
所以,阿根廷排出的印第安步兵大阵位于木质栅墙前方,形成十几个长方阵,一共三排。步兵方阵之间配备了炮兵,配备了130余门火炮。
在步兵大阵后方,阿根廷骑兵部队一左一右的环列在侧,他们穿着五花八门的服装,显然是属于临时征召的志愿骑兵,队形也比较松散。
看到敌人严阵以待的模样,司令长官雷觉坤中将不禁露出“不过如此”的轻蔑微笑,神情澹定的一挥手命令道;
“开始吧,让阿根廷人感受一下帝国的热情。”
“遵命,司令长官阁下。”
大唐帝国正面摆出的兵力只有万余人,以皇家海军第二远征师下属两个团及一个炮兵营5600余人为主力,辅以下马作战的志愿民兵第5师和第8师(缺一个团)约6千人,但是却有7个炮兵连56门野战火炮参战。
再加上一个炮兵营的24门6磅野战炮,合计整整80门火炮。
这80余门火炮在前方一字排开,分成4个炮兵阵地,在高亢的军乐声中,由战马牵引着跟随线列步兵前进。
大唐帝国的率先进攻,引起了阿根廷一方军队中持续的不安骚动,白人指挥官凶狠的冲上去连踢带骂,这才制止了印第安步兵的临阵胆怯。
相对于见多识广的大唐帝国武装民团,其骨干大多是从无数场战火中走出来的百战余生老兵,对这样的大场面视若等闲。
这些土着印第安人哪里见过如此大的阵势,在大唐帝国线列步兵杀气腾腾压上来的时候,就已经吓的两股战战了。
军乐激昂,旌旗猎猎。
大唐帝国进攻的线列步兵们保持着严整的队形,一水的藏青色军装,雪亮枪刺如林,统一装备的是柯尔特1858式栓动步枪,也称“国王式”步枪。
在正面进攻的线列步兵左右两侧,分别是志愿民兵第五师和第8师(缺一个团),他们上身穿着藏青色军装,头戴军帽,裤子和靴子却五花八门,装备的步枪也不统一。
有的是柯尔特杠杆式步枪,有的是米尼步枪,有的是昂贵的定制精准步枪。唯独没有柯尔特1858式栓动步枪,因为这种代表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军队制式步枪在民间没有流通,也不允许买卖。
双方的距离从大约4公里开始迅速接近,到进入2公里范围内时,阿根廷所属的印第安线列步兵也开始向前迈进,开始主动缩短双方间的距离。
而这时
大唐帝国线列步兵在指挥官的命令下,已经停下了前进的脚步,整理横排队列后,开始给手中的步枪装填子弹,做好战斗准备。
炮兵则忙碌的给驭马卸下炮车,然后调转炮车,将黑洞洞的炮口直指前方,放下驻锄,手动调整火炮角度,做好火炮发射前的一系列工作。
另外有辎重马车抵达,将把车上成堆的炮弹迅速卸载下来,在每一门火炮后面都准备了十几箱炮弹。
而这仅仅是开始……
司令长官雷觉坤中将口中所说“帝国的热情”,就是指这些柯尔特后膛野战炮所代表的超长射程,平均的有效射程达到1800码,是阿根廷军队装备的拿破仑火炮射程一倍以上。
这种单方面火力优势,岂能不尽情的发挥出来?
柯尔特野战炮不但火力勐,射速快,而且先进炮弹爆炸威力大,足够阿根廷人喝一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