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霍云脸上略显神秘的笑容,皇帝一脸好奇的身体前倾了一点,只听霍云神秘的一笑:“等……秘密!嘿嘿!”他脸上露出顽皮又得意的笑容。
皇帝先是懵了一下,随即脸颊上的肌肉抽搐了几下,恼怒的一掌拍在桌案上:“滚出去!”
“好嘞!”霍云表示欣然接受,笑呵呵的抬手作揖:“臣告退。”说完,转过身乐呵乐呵的往外走去。
啪!皇帝狠狠的把桌子上的一份奏折丢向了门口以发泄自己的怒气,此时霍云的身影已经消失了……
元历1326年的春天到1327年的秋天,对南楚百姓来说是一段无比漫长的煎熬岁月,几件大事连续发生,首先是在位多年的老楚王去世,其实对于这位楚王,楚地百姓并无多少深厚的感情,因为在他在位期间似乎也没有做多少为百姓好的事,甚至还遭到过一次军事失败,导致二十万楚国的子弟兵葬身异国他乡,此后楚国的国势每况愈下,百姓们的生活依旧苦不堪言。
老楚王去世之后,迎来了新君继位,本以为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王可以有些新气象,当然首先必须要承认的是,这位新君确实做出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决定,只是这个决定跟民生没有关系,要说有关系也是负面的,一句话,他要开战!
向谁开战?跟他老子一样,还是对夏朝,楚国与夏朝之间的恩怨纠葛,几乎每一个楚国百姓都知道,从历史上说,双方的交手也是有输有赢,不过近年来,夏朝的优势却是压倒性的,几年前的那一场也是先胜后败,取胜也没有得到多少胜果,战败却是把军队给丢了个干净。
对这个决定,百姓们表示很难接受,那场惨败让楚国损失了二十万人,他们都是爹生娘养的,谁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战死沙场不说,至今他们的阵亡抚恤也没有着落,儿子死了过得孤苦无依,你当王的不想办法去处理这些,却还要将其他孩子送上战场,敢情死的不是你的儿子,不心痛是么?!
楚国的这次开战其实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强硬,从民间而来的反对声浪很高,然而新楚王和他的大臣们对此置若罔闻,一意孤行的发动了战事,他们在这一局上下了几乎全部的赌注,然而事实却让他们的孤注一掷输得倾家荡产。
这个结果,楚王没有办法接受、楚国的大臣没有办法接受,而最无法接受的是楚国的百姓,死的是他们的孩子、损失掉的是他们全家的口粮,久久积压的愤怒终于爆发了出来!
一时间,楚国各地爆发了百姓与官方的大规模冲突,这是自楚国建立以来的最大民变,百姓们愤怒了,他们成群结队、声势鼎沸的冲击各地衙门,继续消磨着楚国所剩无几的国力,无能的楚国朝廷无力解决这些冲突,只能采取放任政策。
那是一段既混乱又痛苦的时期,家中仅存的口粮为军队征走,现在又得不到任何回报,百姓们忍耐不了饥饿,被迫沦为了窃贼、强盗,整个社会的秩序因而大乱。
就在楚国的内乱愈演愈烈时,夏朝发动了灭楚之战,对于楚国朝廷来说,这无异于灭顶之灾,但对百姓们来说却似乎不是这样。
最开始,楚国百姓确实对侵略他们家园的夏军抱有很深的敌意,以致于他们再次站在了楚国朝廷一边对抗夏军,后来夏军连战连捷,占领区日渐扩大,百姓们渐渐发现,夏军没有想象中那么凶恶,他们不仅抄了为祸一方的楚国世族富户的府邸,还把查抄所得分给百姓,又将这些世族手中的田地免费的发放出来。
夏军废除了楚国原有的部分制度和全部苛捐杂税,代之以夏朝的制度,其中田制、房制等均是楚国百姓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以前就是希望朝廷能够减税都是一种奢望,而现在夏军却宣称,楚地所有百姓免赋三年,这三年他们只要安心耕种便可!这一点甚至让百姓们无法相信,承受了这么多年沉重赋税的他们怎么能相信世上还有免赋这回事呢?
很多曾经去过夏朝,对夏朝有很深了解的百姓表示,夏朝的民生制度确实是这样的,不过想要享受这些,都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不许造夏朝的反。
如果眼前的这些都可以实现,那么这个前提根本不是问题?那这些是否真的可以实现呢?大部分楚国百姓对此深表怀疑,这其实也是他们心中对夏朝未消的敌意在作怪,很多从城里逃走的地方官与世族们利用两国的隔阂,大肆的放出假消息,以蛊惑不明真相的百姓们,趁机聚拢队伍,继续对抗夏朝。
坐镇后方的轩辕纪指挥各地驻守的夏军四面出击,对顽固分子予以坚决打击,对那些左右摇摆的墙头草则以利诱为主,至于那些被蒙蔽的百姓则要耐心安抚。轩辕纪很清楚,楚地百姓们抵抗之所以这么激烈,很大的原因还是因为楚国尚未灭亡,如果楚国灭亡,很多人就会丧失战斗下去的信念。
因此,轩辕纪并不着急要将这些抵抗武装全部消灭,前方战事还没结束,夏军可以用来扫清这些武装的力量不足,只要能够保证这些武装不会威胁到前方战事的顺利进行便可以了。
事情没有出乎轩辕纪的预料,当郢城被攻陷,楚王投降的消息传出来之后,很多武装力量都主动放下了武器、停止了抵抗,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也看到了,在夏朝的治理下,占领区的百姓们过的日子确实比以前要好了很多,他们还会想回到那样的岁月中去么?
楚国既亡,前线的夏军终于可以腾出手来收拾这些“冥顽不灵”的武装,于是夏朝对这些武装的态度变成了强硬的:“不投降就剿灭你!”
这些武装中的主力成员大都是平民子弟,他们更加向往和平安逸的生活,楚王发出的投降诏令给予了他们的意志沉重一击,又看到了山下的景象,很多人不禁怀疑,他们还有什么必要继续坚持下去?
投降诏令发出去数天后,大小十数支抵抗力量主动向夏军投降,楚地上点燃的抵抗之火未几就熄灭了大半。
在剿灭这些抵抗势力的过程中,楚地的百姓们再次遭遇动荡,他们很疑惑,到底是该站在同胞这一边,还是该站在夏军那一边?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