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外面?”少年本就弹得心烦,站起身来,走到门边,看到衣着褴褛的子期,喝道:“哪里来的叫花子,也敢来指点本少爷弹琴?你这辈子见过瑶琴吗,也敢在这里聒噪!”
子期涨红了脸,正不知如何作答,就见那青衫中年男子走了过来,道:“这位小哥想必是走错地方了吧?这里是贵公子们学琴的雅舍,你若是要卖柴或是找点杂活干,还是到后面的杂役院吧。”
子期低着头,盯着脚上的一双草鞋看着,心中像是打翻了五味瓶,羞愧,愤怒,委曲,不甘齐齐涌上心头,口中却是说不出半句话来。呆立了半晌,终是拿了扁担斧头,默默地离开琴馆回家去了。
家中他娘亲已做好晚饭,见子期回来,招呼道:“子期,过来吃饭吧!今日的柴卖了几吊钱?”
“还是两吊。”子期闷头扒了两口饭,道:“娘,我已经攒了四十几吊钱了,明天就去买把新斧头,把借的斧头还给隔壁王伯伯。”
他娘亲道:“斧头不必还了。隔壁老王的娘子前几日得了急病,抛下老王径自走了。老王昨日说要娶了我做他的填房,我也同意了。那老王虽然年纪大点,但家里有几亩薄田,我们娘俩搬过去,也总比如今孤儿寡母的过日子强些。”
“娘,可是我不想离开自家的院子!”子期猛地听他娘亲这么一说,觉得心中似有万般的委屈却又偏偏无奈得紧,红了眼圈对他娘说道。
他娘亲放下筷子,摸了摸他的头道;“这钟家院子,除了两张床和几把椅子,再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你若不想搬,就自个儿继续住在这院子里吧。左右两家都是隔壁,吃饭的时候我叫了你一起过去吃便是。你也快十岁了,有的事情也得自己做主了。”
子期忆起自己年幼时,爹爹打完柴挑去集市上卖了钱回来,时常牵着他的小手到田边摘些毛茸茸的狗尾巴草,回到院中整理整理编成些小猫小狗,逗了自己玩。有时还让自己骑在他的肩头在院子里嬉戏奔跑。娘亲织好布匹就坐在院中的椅子上为他和爹爹缝制新衣,一边飞针走线,一边时不时地与他们说笑几句。那时一家人在一起,日子过得虽不富裕,却是何等的温馨快乐。
没想到好景不长。一次爹爹进山打柴时,失足落下了山崖,至今尸骨难寻。山崖上只留下两担新打的柴和一把锋利的斧头,如今爹爹留下的斧头没了,娘亲也要改嫁到隔壁。子期抬头看了看空荡荡的钟家院子,却是打死也不愿离开这里。在子期的心中,不管这钟家院子多么的简陋贫穷,都是他永远的家。
过了几日,隔壁老王置办了几样酒菜,请邻里乡亲来吃了顿饭,就算与子期娘亲结了婚。当晚子期的娘亲就搬到了老王家,只留下子期一人仍住在钟家院子。
子期依然每日上山打柴,打了柴挑去琴馆卖。卖完柴总在琴馆前面徘徊很久,隔了院墙听里面传来的琴声。他几次想到琴馆里面的琴舍前,再去看一眼梦中的七弦琴,再去听一下琴师对的弟子的指点。但想起那日那位少年贵公子的责骂,他都强迫自己止住了脚步。
一天,琴馆的老者收了一担木柴,照例将两吊放到子期手上。钟子期鼔起勇气,对那老者道:“老伯,不知琴舍那边有没有需要做清洁的?我愿意去琴舍打扫清洁,一个铜钱也不要……”
老者沉吟了一下,道:“你这孩子,我见你每日卖完柴,总要在琴馆前徘徊许久才离去,想必是在听那琴馆传出的琴音吧。你既如此爱琴,我就允许你每日进去琴舍打扫,做些杂役,每个月我付你二十吊钱,你看如何?”
子期高兴道:“那太好了!”
老者进屋拿了套衣服,递给子期道:“这是馆里的杂役服装,你打扫前换了再进去。”又叮嘱道:“琴舍里的琴都是极贵重的,你打扫时千万要小心,切莫弄坏了那些琴。“
子期连连答应了,换上服装进了琴馆。
自此钟子期得以每日看到琴,听到琴,做清洁时还能偷偷摸一下琴弦,心中十分快乐。他每日上山打柴时,对着高山大树,溪流江河,清风白云,都在心中默默揣摩该用什么样的琴声来表达它们。到了琴舍,听到先生弟子们弹琴,他又在心中一一领悟出琴音表达出的是什么样的自然风光,什么样的内心情感。
钟子期买不起琴,也曾经试着自己动手做一架琴。他在山上砍了一些大的树枝挑回到院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勉强做好了琴身,却找不到合适的材料做琴弦。听琴馆的先生讲琴弦多是用蚕丝做成,上好的琴弦则是用冰蚕丝做成,韧性极好,弹奏起来音色淳厚饱满,音韵绵延悠长。
子期买不起蚕丝,就用棉线加了些苎麻用手搓成粗细不一的琴弦,上在了自己做的琴身上。做好后他试着拨弄了几下琴弦,却发现此琴发出的声音特别小不说,音色也十分奇怪难听,与琴舍中的七弦琴琴声相差甚远。子期十分懊恼,只好放弃了自己制琴的想法。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转眼钟子期已长成了一位二十几岁的青年。因为家中贫寒,子期一直没能娶妻。偶尔有多事的媒婆到钟家院子打探,进去后见到里面家徒四壁,空空如也的情景,一个个都打了退堂鼓。
钟子期本人倒也不以为意,仍然以打柴为生。常常挑了柴去琴馆卖,帮琴馆做做清洁,听听琴,日子过得也还怡然自得。每每攒够一些钱,子期就拿了当作旅费,到汉阳县周边城市的一些琴馆去听琴。见识的琴师越多,听过的琴曲越多,子期对琴音的理解与感悟越深,常常能听出琴曲声中别人听不出来,只有琴师自己心中才能明白的种种情感。
一个秋天,钟子期听琴馆的先生讲,有一位当时著名的琴师伯牙可能要出使楚国,乘船经过汉阳。钟子期听了十分兴奋,便带了干粮,连续几日守在汉阳汉口的江边,希望能够偷偷地见上伯牙一面,要是凑巧能听到伯牙的弹奏,就更是三生有幸了。
谁知在江边一连守了好几天,都没有看到带着瑶琴的人经过,不由心中十分失望。到了第十日,已是中秋佳节,傍晚天空中突然下起大雨来。钟子期不忍离去,找了临近江畔的一处亭子避雨。
到了晚上,雨停了。江面上风平浪静,夜空中乌云散尽,一轮明亮的圆月高高挂在深蓝色的夜空中。钟子期叹了口气,走出亭子,来到江边的一艘船边。突然,一阵悦耳的琴声从船上传来。琴声柔和圆润,优雅怡人,像母亲的手在抚慰婴儿,又像温暖的阳光在照耀万物。
子期从未听过如此动人的琴声,不由站在船边尽情欣赏起来。但船上的琴师像是感应到附近有人在听琴,奏出的琴音中发出一声异样的颤抖,随即停止了弹奏。
船上的琴师走出船舱,四处打量了一下,大声问道:“请问是何人在岸上听琴?”
钟子期向琴师抱拳施了个礼,朗声答道:“在下钟子期,今日能在江边听到先生的琴声,真是三生有幸!”
夜风拂动琴师的长袍,琴师的目光闪烁了一下:“先生既喜听琴,那么可知我刚才弹的是何曲?”
钟子期不假思索地答道:“《碣石调?雍也》,表达的是圣人孔子对弟子颜回的赞叹之情。只可惜弹到第四句时先生琴音颤抖了一下,就中断了。”
琴师的眼里闪过一丝喜悦,拱手道:“先生说得一点不错。今夜如此良辰美景,不知先生可否愿意到船上与我共赏明月,抚琴详谈?”
钟子期应邀来到船上,只见那琴师约摸四十岁出头,穿一身淡蓝色衣衫,头发高高束起,上面插着一支碧玉簪子,神态十分高雅脱俗,不由问道:“先生可是闻名天下的伯牙琴师?”
伯牙傲然道:“正是在下。”说完重新坐到瑶琴前面,拨动琴弦,发出阵阵深沉而凝重的声音。
钟子期听着琴音,仿佛看到一座座高山矗立眼前,高山巍峨雄壮,让人肃然起敬,不由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指法一变,一串串流畅的曲调从琴弦上飞出,琴声起伏跌荡,仿佛浩荡的江水奔流不息。钟子期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又变换了几首曲调,但凡伯牙心中所念,钟子期必然从琴声中听出来,表述出来的话语跟伯牙心中所想分毫不差。
伯牙又激动又佩服,叹道:“这世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钟子期更加激动。今晚他不仅见到了伯牙,听到了伯牙特地为他弹的琴,而且伯牙还称赞了他。钟子期觉得多年的执著终于有了一丝回报,心中充满了喜悦与兴奋,不由浑身热血沸腾,连眼眶都有些微微的湿润。
伯牙拉着钟子期的手道:“你我一见如故,不如结拜为兄弟吧?”
钟子期一口应允下来。两人来到船舱前,伯牙点上一柱香,两人对着天空中的明月拜了三拜,结为生死之交。伯牙年长钟子期十几岁,自然便是哥哥。钟子期年幼,即为弟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