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您找我?”张航脸上挂着温润的笑,拱手行了一礼。
姬殊抬了抬手,指了指一旁的椅子,示意他坐下。
“如今摄政王名声大噪,百姓纷纷推崇,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姬殊抿着唇,神色凝重。
“确实如此,不过这也只是暂时的,若是此次将疫症之事解决之人是殿下的话,那必定可以提高殿下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张航挑了挑眉,意味深长道。
“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难,这疫症可是还没有解决办法呢!”姬殊烦躁地踹了一下桌子。
张航将他的烦躁尽收眼底,建议道:“殿下不必如此,既然这疫症是从历城西洲传过来的,那就从那里入手好了,只要查到源头,相信很快就能解决掉眼前的麻烦。”
沉默一瞬,姬殊点了点头:“也只能先这样了,我这就派人去查。”
话落,门外响起了一阵很轻的敲门声,随后便进来了一个小厮。
“殿下,有您的信件。”
小厮进门,将手里的书信,递到了姬殊面前。
姬殊抬了抬手,让小厮出去之后,才看起手中的信。
张航一直坐在一侧,既不问也不好奇,就那么安静地品着茶。
“本殿下要出去一趟,你在府中等我。”
说罢,姬殊乔装一番,从后门出了府。
半个时辰之后,姬殊出现在了天牢之中。
“殿下,殿下你...”刘子熙一见到来人,立马激动扑了过去,只是被面前的栏杆给挡住了。
“闭嘴。”姬殊狠狠地瞪了对方一眼:“这么着急见本殿下有何事要说?”
见他如此没有耐心,刘子熙也不敢卖关子,直接道:“殿下,您一定要救救臣的女婿,历城西洲那众人皆知他是殿下的人,若是真地被押解回京的话,到时候对殿下也很是不利啊!”
“混蛋,你们在外面既然打着本殿下的名声鱼肉百姓,你们是没长脑子吗?”姬殊咬着后槽牙,厉声呵斥。
“殿下,事情已经做下,就算是臣想后悔也晚了,现在也只有您能救臣的女婿了啊!”
刘子熙满脸泪水,可怜兮兮,满眼恳求地看着他,将手中的一块玉佩递到了姬殊面前。
姬殊皱着眉看着他,并未伸手,只是看着他的眼中还带着怒火。
“这是臣的全部身家,还有一座铁矿的所有权,现在都交由殿下,希望殿下看在此物的份上,能帮扶一把。”
只要女婿无事,那自己定然也会没事的,不若谁都逃不掉。
不得不说,刘子熙的手笔还是很大的,尤其是那座铁矿,才是令姬殊最动心的。
姬殊接过他递过来的玉佩,低声道:“你就安心地等消息吧,记住管住自己的嘴,不然本殿下也救不了你。”
扔下一句话,姬殊就转身离开。
回到府上,姬殊就直接对身边的暗卫吩咐道:“传信给历城知府,让那边找个替罪羊,将事情顶了,别露出马脚。”
“是。”暗卫应声之后离开。
......
姬惊寒亲自带着人,在街道来回巡视,忽然脚步顿住,视线定在了不远处巷子里。
“不是吩咐下去,不许人随意出来乱走动的吗?还有,为何哪里没有撒上生石灰粉?”姬惊寒指着北街街口不远处的巷子问道。
“属下这就前去查看。”清风颔首,立马走过去查看了一番,没一会就脚步匆匆地走了回来。
“王爷,属下查看过了,是有人故意破坏了拦路的木桩,地上的生石灰粉都被撒上了水。”
姬惊寒眼神冷了下来,对着清风招了招手:“附耳过来。”
他轻声低语一阵,清风颔首,随后带着几人离开。
没过一会,就听到了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响起。
“怎么回事?”
“发生什么了?”
众人一片疑惑,就连百姓都疑惑地打开门窗探出头来。
“去看看发生何事了?”姬惊寒率先抬脚,向着声音的方向走去。
凑热闹的百姓也跟了上去。
一众人还未看到人,就先听到了一道充满恼怒的声音。
“放肆,清风你不要太过分了,还不快放开本殿下。”
“属下也只是奉命行事而已,三殿下无故出现在这是要做什么?”清风明知故问,在看到有人过来的时候,就松开了姬殊的胳膊。
得了自由,姬殊还没来得及开口,就被一群人给围了起来。
“三殿下在此干什么?”姬惊寒一脸淡然地问着,随后视线落在了姬殊的身后:“本王不知,三殿下府上这么拮据,既然已经穷到要大半夜出来偷盗木材了。”
他身后是一条巷四通八达的巷子口,巷口用来拦截过人的木桩已经所剩无几。
姬殊脸色黑的如滴墨,瞪着姬惊寒,明明是看出自己在故意破坏,却还这样说,明显是在故意羞辱自己。
“姬惊寒,你真是好样的。”姬殊狠狠地瞪了他一眼,狼狈地带人离开。
越想越气,姬殊并未回府,而是转道去了医馆。
一见到陆锦烟,姬殊就一脸正义,态度很是强硬道:“太后娘娘,您身为后宫之主,就算是心系百姓,可也不该在外久留,也该回宫了。”
陆锦烟撇了他一眼,脸上挂着温和的笑,语气却很是讽刺道:“姬殊你是眼神不好,还是脑子不好使?哀家如今身在疫症区,若是此时回宫将疫症传回宫中怎么办?还是你故意的,巴不得宫里的人也感染上疫症?”
眼角的余光注意到不远处的姬惊寒带着人过来,陆锦烟快步地迎了过去。
“如今这些大夫已经不够用了,摄政王派人将宫中太医全都带来吧,最好将全城的大夫也都集结过来,人多力量大。”
“好,那本王这就派人去将太医接来。”
“嗯,还有,帮我传信给陛下,这里无事,让他别担忧。”
两人有商有量地说着话,无视了姬殊,从他身侧走过。
老话说得对,人多力量大,三个臭皮匠还顶个诸葛亮呢!
几十个太医和大夫在一起,研究了两日,终于有了眉目。
“这是外症,内服的药剂要猛,药量少了,才会总是反复。”
“可药量加大的话,万一病人的身体承受不住呢?要知道是药三分毒,我觉的还是用外敷的药好,正样更安全。”
“汤药还是内服的好。”
“外敷的更安全。”
一群大夫忽然就因为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异,吵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