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各个番队要补充士卒,于是戚家军领地各处,都掀起了一股征兵的潮流。
年轻的小伙子,为了保家卫国,也为了优厚的从军条件,抢破了头。
但征兵只限于原有的各个直属番队。
新收服的肥后国、萨摩国、大隅国人,包括日向国米良宽纲,其队伍在组成上,都基本是乌合之众。
他们不但不能征兵,还必须要对他们的人马进行筛选和训练,人数也要进行压缩。
这其中士卒数量被压得最多的,自然是甲斐宗运和相良义阳的人马,基本上都被砍了一半。
剔除了人马中的老弱病残,只留下了真正的精锐,相信配备了更好的武器,经过训练之后,战斗力还会更高。
其他的各个番队也是如此。
相对比较新加入的那些倭国武士,已经开始思量着俸禄和功绩之间的关系。
这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且只要涉及到战争,还必须要综合多种战场上的因素,不仅只是大的投入,就能够决定一切。
但是最简单的一点,他们如果想获得功绩,手下就必须要有大量的,能够为他们进行作战的士卒。
这自然需要他们把握,自己麾下士卒战斗力,和人数上的平衡关系。
他们的俸禄就那么多,资源有限,要既能够保证一定的士卒人数,还能够在之后的战斗中,保持应有的战斗力。
不断以此得到功绩,增加俸禄,使得自己的家族能够延续下去,这可不是简单的算术题。
年底戚英还比较繁忙,他专门参观了一次冶炼司。
戚家军的冶炼司已经初具规模,现在在肥全国的,原来松浦城一带,整座城池都已经拨付给了冶炼司使用。
还另外将松浦城外的大片净月山山地,和附近的一条河流,也拨付给冶炼司使用。
这是为了各种冶炼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也是为了铸造工作的安全和保密性。
冶炼司最开始建设,是在济州岛,当时还要负担一些农用器物的生产,而现下已经完全转换成了兵工厂。
他们的职能已经跟民用无关,只需要负责士卒武器、装备的生产和研究即可。
这样专门用来生产兵器的部门,在原来的戚家军里也有设置,可以算作是一种传承。
所有民用器具的生产,已经转移到各地的冶炼工坊,而且那些冶炼工坊,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慢慢被戚家军所放弃掉。
各地原有的小手工业者,开始恢复自己农用器具,或者是生活用品的生产,这是初步的生产分工。
当这些小手工业者不断出现,能够替代冶炼工坊时,冶炼工坊将会被全面废除。
那些熟练的匠人们,还有他们的家人,将会被安排去冶炼司,到那里去生产、生活。
说白了现在的冶炼工坊,是为冶炼司培育熟练工匠的。
冶炼司因为占据了一座城池的范围,土地的利用还在不断的扩大。
这像极了建设年代某些大型国有企业,在一整片区域,就像是独立的城市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