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的绕道攻击枹罕,再破狄道,并堵住金城郡的凉州魏军南下,若是大胜则可一路而下,陇西郡、天水郡尽在掌握中,若是不敌,也可暂且退守钟提,缓缓而退回蜀汉。
张翼虽不喜姜维年年请战,在他看来蜀汉维持基业已是不易,北伐完全是消耗国力,久则亡国。可姜维的这一系列行军路线着实尽显天才风范,不论是操作性跟可行性都极强。
他心中生出几分感慨,暗想:“终究是武侯后继有人,能有伯约这样的大才。”
姜维自从夏侯霸入蜀,也对魏国在雍凉、关中的部署有所了解,这让他欣喜不已,自觉知己知彼必能百战百胜。
夏侯霸道:“以我看来,卫将军若是走枹罕、攻狄道,守狄道的魏将应当是王经,此人不足为虑。陈泰守在陈仓,而镇守关中的是司马孚,他们所距甚远,远道而来,急促间不可有所作为。”
姜维点了点头,认真道:“说来魏国雍州都督军事的郭淮我最为忌惮,我等进攻狄道,郭淮若从发兵而来,也不好抵挡。当前魏国寿春有王凌作乱,洛阳、许昌及及可危,司马师必然大举抽调关中之兵,以解内乱。”
张翼脸现喜色,道:“我等出兵之际,关中若无增援,胜负可就难以预料了。”
姜维心中最忌惮的是郭淮,此人从诸葛亮北伐以来,就是蜀汉的劲敌。
他在军帐中踱步,皱眉道:“王经、陈泰我皆不惧,唯独郭淮,有莫大的威胁。”
而正在忧虑之际,来自燕国的书信也已悄然送达,亲兵进帐禀告道:“卫将军,燕王来信。”
姜维“哦”的一声,登时脸现喜色,抚掌道:“快快呈上来,燕国于辽东一经南下,便引发天下震动。千里传书至此,必有要事相商。”
亲兵当即捧上书信,姜维打开书信一瞧,全然是歪七扭八的拙劣文字,明白是出自公孙修的亲笔,他只是微微一笑:“燕王手笔,狂放不羁,与常人大异。”
信中也是言简意骸:“兵出枹罕走狄道,敌惟郭淮与泰。素闻郭淮之妻乃王凌之妹,情意深重,伯约可使人散谣,引郭淮为天下所攻——”
姜维登时眼前一亮,开头第一句燕王便看穿了自己的实际行军路线,而这个解决心头之患的郭淮似乎也颇有可行性。
当然,姜维所不知道的是,公孙修心目中的偶像便是他,一部三国早已背得滚瓜烂熟,对姜维的桃西之战了如指掌。
郭淮作为曹魏后期的名将之一,又是司马懿的旧部,自督雍凉军事以来,便使诸葛亮、姜维师徒吃尽了苦头,要想顺利进攻还得把郭淮给除了。
姜维细细沉思,放下书信,询问夏侯霸道:“仲权,郭淮之妻,是否真如燕王所说,是王凌之妹?”
蜀地鲜于外界沟通,消息闭塞,是以只能询问夏侯霸这个内部人士。
夏侯霸眉头一皱,奇道:“不错,郭淮之妻,确实是王凌的妹妹,这个我倒是知道。只是燕王隔着千万里,竟然也知道很多秘闻。”
姜维对信中的“情深义重”四字,颇为上心,心想燕王居然连郭淮跟妻子的感情也挖了出来,可他此时已无暇去想燕王是如何得知的,正色道:“据燕王信中所说,郭淮与正妻王氏情深义重,不知是否属实?”
夏侯霸点了点头:“此事应当不假。”
姜维登时哼了一声,对郭淮嗤之以鼻,心想这老对手相憎相恶多年,到头来竟是个苦恋温柔乡之人,沉声道:“这样说来,郭淮倒有可能被我所算计。王凌拥立新君,按照哪一国之国法都理当夷灭三族,郭淮的妻子王氏,也在此名单中。”
夏侯霸一愣,笑道:“不错,按照律法,王凌谋反,三族皆诛,郭淮之妻也在其中。只不过——当此王凌尚未受缚就擒,还没到抓捕的时候。诛灭三族应该等到王凌被擒后才会执行。”
姜维抬起手来,打断了他的发言,道:“无妨!此时此刻,郭淮的心中应该是兢惧不已,王凌引数万人马谋反,当朝的王氏族人恐怕心都提到嗓子眼了,一旦起事不成,反噬全族老小。”
说到这里,他环视诸将,笑道:“吾有一计,分为两步走,其一可命人对外散布谣言,就说王凌谋反,罪延三族,郭淮之妻亦在其中;其二,命人筹备金银细软,并假修劝降书送至雍州给郭淮,引起司马师的怀疑。以数罪之身,逼郭淮就范,从此为我大汉所用。又或者司马氏因此疑心郭淮,就此废而不用。不论哪种结果,都有利于我们。”
夏侯霸、张翼二人对视一眼,姜维也跟他们互相对望,哂笑道:“诸位这是怎么了?”
张翼苦笑道:“此事过于天方夜谭,燕王从未见过郭淮,又怎知此人性情?若是郭淮得知司马氏要诛尽王氏三族,恐怕拱手就把妻子送至洛阳听候问斩了。”
在座的诸将见惯生死,或心系于名利,或忘死志于国家社稷,很难去想象郭淮一个总领雍凉督军事之人,会是个重夫妻情义的人。
几乎所有人都相信这只是公孙修的痴心妄想。
姜维却不这样认为,他眉头微微一皱,随即又舒展开来,微笑道:“我倒是认为此计行得通,万事不如意,总得一试方知。就算策略不通,不能把郭淮逼入绝境,也不过折损金银,费尽口舌罢了。”
夏侯霸点了点头,郭淮的威名在陇右如雷贯耳,若能把他给弄下台,无异于折司马懿一臂,笑道:“卫将军说得极是,只要能把郭淮给弄走,大事可期。如今王凌造反,郭淮的妻子恐怕也在担心早晚被牵连。”
姜维哈哈一笑,既觉兴奋,又觉好笑:“诸将士人人奋勇齐心,无不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志。燕王与我大汉为盟,竟出了这条计策,将解陇右危难就托在了一个妇人之手。”
众人无不大笑。
姜维当即命数百人乔装打扮,暗中入陇右一带散布魏国将以谋反之名诛王凌三族,同时光明正大以大汉的名义遣使携金银前去拜访郭淮。
——
幽州,右北平郡。
公孙修对于陇西、合肥的局势极为关注,时不时地致书信互通有无,为了姜维跟诸葛恪也是操碎了心,为的便是能改变魏国“一超多强”的局面。
邓艾眼看公孙修四处发信,好奇不已:“王上认为,姜维以蜀国弹丸之地,真的能夺陇右、切断雍凉转而威胁关中么?”
他愣了一会儿,放下毛笔,笑道:“事在人为,孤只能略尽绵薄之力,把司马懿拖在幽州不让其回师,姜维跟诸葛恪能否分别取得战略成功,以维护蜀、吴的安稳,当真看天意了。”
邓艾“嗯”的一声,道:“不错。”
公孙修对他上下打量了一眼,意味深长道:“孤惟一能明白的是,姜维不是与士载为敌,蜀汉的国祚应该还能再延长五年十载。”
邓艾不解其意地挠了挠头:“王上——这,臣实在不明其意。”
他心下好笑,暗想:“姜维一生最大的克星,估计就是邓艾了。幸好现在历史轨迹改变了,邓艾成了我燕国的大将军。”
略微思索,公孙修询问道:“士载对蜀地可有研究,倘若易地而处,由你携数万大军伐蜀,当如何用兵?”
邓艾愣了一愣,没想到燕王居然问这个问题,当即摇了摇头,道:“若从纸上谈兵来说,数万人马不足以灭蜀,当须另择一位才能不在姜维之下的将领出兵剑阁,吸引姜维率领蜀汉主力。臣则率数万人马走间隔百余里外的阴平小道,先破了涪城,连下绵竹,逼近成都,刘禅昏庸之主,面临大军压境,必然惊慌失措的投降,那时蜀汉的基业就此灭亡。”
公孙修嘴巴张了张,虽然这一灭蜀大战的过程,他早已在史书上读过,可听邓艾三言两语口述如何灭蜀的全过程,仍是震撼不已。
原来你早已想好了如何灭蜀的全策略,公孙修拍了拍他的肩膀,脱口而出:“士载啊士载,此等绝顶天才之构思,唯你一人如此敢想,你简直是为灭蜀而生。”
邓艾只是随口这么一说,被燕王如此夸赞,不禁腼腆一笑:“王上过誉了,臣所言是极冒险的策略,且不说行走阴平小道,路上崎区坎坷,数万人马从阴平至成都,期间掉队、战死、走失的士卒有可能十去八九,最后能剩下数千人抵达成都,还得托付于刘禅昏庸,兢惧下出城投降。若是刘禅不降,坚守到底,待姜维分兵自剑阁返回成都施救,则不可能促成大业。”
公孙修听他这一番天马行空的思维,加上缜密的分析,心中感慨不已,暗想:“诸葛亮师徒一生谨慎有方,若论才学庙算,姜维当与邓艾不相上下,可邓艾最为突出的一个长处,便是敢于冒险。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行军路线穿阴平小道而过,逼降了刘禅,成就了灭国之威。倘若刘禅不降,那么邓艾的结局可能就是死了。”
邓艾见燕王陷入沉思,颇为好奇,小声道:“王上,你怎么了?”
“没事——”
公孙修扼腕长叹道:“你这番话如醍醐灌顶,给了孤莫大的启发,万事万物,皆不可能有全策。事若待全策无虑,随便一个庸徒也可灭蜀镇吴霸魏,又何须什么军事天才、奇才呢?此谓之事到万难须放胆。”
两人互换了一番心得,均有所获。
次日天明,邓艾率领前军抵达徐无山,应司马懿之邀,两军抵足而谈。
魏军一字排开,法度严谨,旌旗分布,各类弓弩手、步骑兵、刀斧手的协调配合,隐隐间都暗合兵法之精髓。
邓艾率军前来,望着司马懿的治军,心中也不禁佩服,暗想:“多年未曾见得司马公,用兵依然如神如妖。”
回望后方的燕军大阵,依稀间与魏军的方阵有六七分相似,邓艾又是长吁一口气:“当年受司马公的点拨,数年间我虽有精进,却始终脱离不出他的法度,万变不离其宗。”
虽说双方此时为仇敌,但邓艾对司马懿尚有三分感恩之念,不管怎么说,当初他当了近二十年的屯田令,恰逢那年上报粮食产量时曾到洛阳汇报,得到了司马懿的赏识,被安排进军中,准备磨练一番再行升职,是以随军伐辽东。
而后续的情况,当真如同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邓艾为救司马师豁出性命,被燕军俘获,无意间受其赏识,一路提拔成了大将军,有了今日的地位。
正思绪间,魏军里走出中军大麾,司马懿在亲兵的拥簇下,出现在两军之中。
双方先是命人再三谈好会谈位置、参与人数后,邓艾与司马懿同时策马上前,于两军阵中,双方各六人共十二人,隔着两个马头距二十步交谈。
司马懿瞧着邓艾,微微一笑,喜怒难以辨别,轻声道:“士载,阔别多年不见,念思昔年,犹如昨日啊。”
邓艾矜持地笑了笑,望着须发皆白的司马懿,朗声道:“司马公也依旧是风采不减当年。”
“老了,老夫年迈了,看不清天下大势——”
司马懿故作玄虚地道:“当年老夫一念之失,兵败致使士载被俘,公孙修放归俘虏,大小官吏军士都舍得放出来,唯独不放士载,使我失了一位栋梁之才。”
邓艾听到他这样说,眉头微微一皱,说道:“司马公可不要误会了,吾当年为救司马师出了重围,才被燕军所俘。即便被俘后,依然守节如常,不假以媚色。是燕王礼贤下士,万般劝降,吾遂以此性命供燕王驱驰,虽死无恨。”
司马懿对此事多年来耿耿于怀,他早知邓艾是大才,可还没来得及提拔,已为燕军所俘,后来燕军释放的俘虏中又无邓艾,认为邓艾极有可能战死沙场,随后不了了之。
而当他第二次听到的消息时,邓艾摇身一晃成了燕国大将军,为公孙修东灭高句丽,西抗曹爽,风头一时无两,举事皆知。
司马懿澹澹道:“当年士载为求生乞降也罢,受公孙修恩情也罢,如今天下形势,诡谲多变,燕国不过是弹丸之地,早晚灭亡。你跟随我数年之久,也颇学过一番兵法韬略,应当明白最后统一天下的,惟有魏国。你若自愿归魏,我可上奏天子,为你求得封侯拜相之位。”
这话并非虚言,魏国皇帝曹芳都在司马懿的掌控中,他要是开了金口,封侯拜相也就是由皇帝玉玺盖个章就能批下来。
邓艾闻言像是听见了天大的笑话一般,哈哈大笑道:“司马公请回吧,你若是要交战,在下随时奉陪。至于往昔的栽培之情,深感其德,我也于当年拼死挽救司马师,还了这份人情。你我当年名为师徒,如今各为其主,又何必念念不忘呢?”
“既然如此,旧事母提,师徒之名,就此泯然。士载不必认为负我,我已不负士载,今日恩断义绝,他日鹿死谁手,你若是要战,我自引兵跨越徐无山,要是我不幸死了,你能在每年的祭日过来看一眼,烧上三柱香,我也可瞑目了。”
司马懿静静地听罢,也知邓艾所言非虚,当年若不是邓艾拼死突围,大儿子司马师恐怕早已死于辽东。对于这一点,便算是他此时念及也觉两两相抵,再无余恩余仇。
之所以说这一大番话,意在逼迫燕军决战。
邓艾听到“你若是要战”五字,便知司马懿从头到尾的感人肺腑之言,不过是为了逼双方进行决战而已,根本没有半分昔日之情,不禁哈哈一笑:“司马公说来说去,不过是想逼我出兵罢了,何须兜这么大的圈子?那我也明明白白的告诉司马公一声,我不藏着掖着你也能看得出来,我等今日效彷的便是青龙二年之际、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的司马公。”
司马懿听到这里,果然印证了当初的猜想,不禁大怒,暗想:“吾视当年拖死诸葛亮为平生得意之作,不意今日却被这黄口小儿奚落。”
然而他此时最恨的便是,当年自己的拖字诀用到了极处,愣是在渭水之滨与蜀军对峙百余日,坚守不出。不论诸葛亮如何激就是不出,司马懿知诸葛亮命不久矣,硬是把诸葛亮给拖死了。
而现在,燕贼居然要学当年的自己。
司马懿哼了一声,笑道:“照猫画虎,按图索骥,士载要想学昔年的我,却浑然忘了我并非当年垂暮将死的诸葛孔明。”
邓艾近距离观察了司马懿的气色跟声音,也知这副模样短时间耗死是不可能的,他澹然一笑道:“不敢,司马公虽然年迈,却有廉颇、黄忠之勇。俗语云:‘君子绝交,不出恶言’。我在此祝司马公长命百岁,您自不可能如当年的诸葛亮般,被我们给耗死——”
说到这里,拉长了声音:“只是这天下形势,无日不变,就怕司马公耗得起,魏国的江山社稷耗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