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此举,可谓是收服了全营人马之心,只要继续训练下去,屯骑营可为精兵矣!”
交代完训练任务后,孙策便带着全柔回到了营帐之中,如今屯骑营的士兵,说实话还没有脱离初级训练阶段,孙策就算亲自带着他们训练也没多大用处。
还不如回来思考思考问题,或者他自己练练武艺,等到进行骑射训练,或者进行到实战训练之时孙策自然会亲自出面带着。
面对全柔略带赞扬的话语,孙策摇了摇头,说道:“子璜先生,完成基础训练只是第一步,任何的精兵都不是光靠训练就得来的,没有经历过实战,见过血的士兵,就算训练进行得再多,也肯定成不了精兵。”
孙策知道全柔是好意,想要替他增强一些信心,全柔听孙策说过刘宏七月底要见到孙策的屯骑营成为精兵之事,他有些害怕孙策年纪还小,会承受不住太大的压力,所以一直有意出言鼓励孙策。
但孙策虽然领会了他的好意,但这话总是要说的,否则要是被全柔这么说着说着,搞得两人都当真了,那可就危险了。
再说了,孙策知道全柔的脾性,绝对不会因为这种事而心生不满的,果不其然,闻言的全柔笑呵呵地答道:“主公说得确实有理,看来柔在练兵方面是一窍不通啊,只能帮忙处理一些日常事务了,这样说来,柔还得承蒙主公不弃呢!”
全柔带着玩笑语气的话,清楚地说明了他此时的心态没有产生丝毫的变化,依旧是那么的平静,随后他又顺着孙策的话说着:“柔斗胆询问,依主公的意思,屯骑营在七月底之前必然会进行一场血战咯?”
孙策点头说道:“先生说得没错,而且是最少一场,我的意思是等营中的士兵完成了基础训练后,就开始出兵讨伐附近山中的贼人,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能讨伐多少就讨伐多少,让士兵们在实战中不断进步。”
听到孙策说要带屯骑营进行多次实战,全柔不禁有些迟疑,片刻后问了一句:“主公。
。
这里可是雒阳,天子脚下,附近的山中会有那么多的贼人吗?”
“呵呵~世道如何,子璜先生应该很清楚,如今无论是哪座山中,若是说没有藏着一票贼人,说出去估计都没几个人会相信。”
孙策的话让全柔想起了他先前回乡路上遇到的贼人,
于此,孙策这次练兵依据的是卢植借用的《尉缭子》中的《经卒令》。
《经卒令》有言曰:“经卒者,以经令分之为三分焉:左军苍旗,卒戴苍羽;右军白旗,卒戴白羽;中军黄旗,卒戴黄羽。卒有五章:前一行苍章,次二行赤章,次三行黄章,次四行白章,次五行黑章。”
意思就是说:“把部队分成三军,每军的旗帜皆不一样,左军用青旗,士卒戴青羽,右军用白旗,士卒戴白羽,中军用黄旗,士卒戴黄羽。
“三军里,各军士卒的徽章也不一样,左军的徽章戴在左肩,第一行用青色的,第二行用赤色的,第三行用黄色的,第四行用白色的,第五行用黑色的;右军的徽章戴在右肩,每行士卒所佩戴的颜色如前者;中军的徽章戴在胸前,每行士卒所佩戴之颜色亦如前者。
两汉军队内部的管理制度大体就和《尉缭子》中所述的一样。
不同颜色的旗帜举起之后、不同颜色的徽章戴上去之后,士卒们就知道自己的位置,军官们也知道谁是自己的士卒了,一目了然。这不但有利平时的操练,更有利战场上的调动和杀敌。
……
军旗和徽章也是军备物资的一种,在曹里的府库里储存的有。
孙策昨天去领取军械的时候,顺便把它们也都拿来了。
手下虽然只有六个曲,一千二百人,但为了指挥方便,孙策还是依照兵法,将之分成了三军。
乐进、文聘为左军。江禽、陈褒为右军。许仲和高素为中军。
按照五行:左为青色,乐、文打青旗。右为白色,江、陈打白旗。中央为土,是黄色,许、高打黄旗。
这三色旗是六个曲长的“将旗”,往下又有各屯长及队率之“将旗”。
左军屯长之旗是上赤下青,左军队率之旗是上青下赤;右军屯长之旗是上赤下白,右军队率之旗是上白下赤;中军屯长之旗是上赤下黄,中军队率之旗是上黄下赤。
队再往下就是什、伍。
什、伍不必给旗,以肩章区分。左军之什肩青,右军之什肩白,中军之什肩黄。一什两伍,又以左右为区分,左伍的肩章佩戴在左肩上,右伍的肩章佩戴在右肩上。
又按兵种的不同,肩章的尾色也不同。
用了一个多时辰的时间,旗帜、肩章分发完毕,接下来就是教新卒辨认。
今天的训练任务有三个:辨识本曲、本屯、本队的旗帜,辨识肩章以及队列练习。
旗帜和肩章说来繁琐,其实辨识不难。到了中午,新卒已经基本都会辨认了。旗帜、肩章既然学会,底下就该队列练习。
孙策看天已午时,在台上敲响了鼓,各曲暂且解散归营,待饭后再继续训练。
第二天的训练内容是:上午识别金鼓,下午继续队列练习。
钟繇昨天在县中招募丁壮时对百姓实话实说,讲了荀贞将要南下击贼之事。县中的百姓虽大多不愿应召,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由此产生好奇。
百姓们不知道波才麾下有多少“贼兵”,可前些天波才围城时的状况,他们亲眼目睹了,无边无际的“贼兵”把阳翟围了一个水泄不通。市井传言,波才麾下足有百万之众。
他们很好奇:荀贞号为“乳虎”,可那只是一个称号而已,难道他真的有像老虎一样的胆子么?带着一两千人就敢南下?波才麾下“百万之众”,换了常人,逃跑还来不及呢!若非因为城外交通断绝,百姓们不知波才的贼兵在何处,此时的阳翟怕早就成为一座空城了。可荀贞,却好好的城里不待,居然主动“南下击贼”?
这一天,县中各里议论纷纷。
在听说荀贞于城外练兵后,一些百姓登上了城头观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