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郡、平原郡现在已经拿下。公孙康手下的地盘几乎全部联成一片了。
东起辽东五郡,往西是幽州,幽州往南是渤海郡,再往南就是青州、徐州、扬州。这些现在都是公孙康的领地了。
百姓可以自由往来,货物可以自由流通。对外防御的边境线还可以往前推进一大步。辽东五郡现在已经完全变成内地了。
如果把江东拿下,那么连夷州、交州都可以连为一体,基本上算占据了半个中国了。
公孙康占据的这些地方,都是沿海地区。可以随时动用海军支援或者人员转移。进可攻,退可守;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占据平原郡之后,公孙康宣布军队修整一个月。消化清理一下这段时间得到的新地盘。
纪灵攻打河间郡比较顺利,已经攻到郡治乐成(今河北献县东南)。这些战将总归是要让他们独当一面的,所以公孙康并没有增兵,给纪灵时间自己去解决。
徐盛攻打济南国已经二个月,在袁谭自杀之后,济南国就宣布投降。都是一些不太重要的人物,公孙康就批示:按照辽东俘虏条例进行安置即可。
张辽的任务已经完成,上缴任务之后,就告辞回青州北海坐镇了。
公孙康虽然一直想实行将军驻地轮换制。但现在是战争期间,实在不方便推行;更主要的原因是他可以牢牢控制基层的官兵,所以大将军是哪个,其实不重要的。
曹操得知公孙康又下一郡,长吁短叹,感叹自己生不逢时,竟然和公孙康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他麾下的第一谋士荀彧就给他出主意说:“公孙康势大难敌,我们不如避开他的锋芒。不和他争中原大地,用心去经营长安至西域一代。”
荀彧这其实是在委婉的劝曹操闭关锁国了。
只要曹操占据长安,守好潼关、函谷关。那就是以前老秦国的疆域。
关中大地,沃野千里,虽然现在全都抛荒,长满了青草,但还是很容易开发出来的。无论是移民还是屯田垦荒都可以解决曹军粮食不足的问题。
往西可以进攻凉州,马超、韩遂之类的地方军阀是不堪一击的。
拿下凉州,就打通了往西域的黄金之路,也还是后世著名的丝绸之路。
曹操越琢磨越觉得荀彧出的这个主意好,完全可以关起门来发展,不用再担心辽东来侵略自己的地盘。
于是,曹操振奋精神,再召集人马,开始向长安、凉州方向进军。
建安八年(0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三月,曹操遣司隶校尉钟繇率大将夏侯渊以讨伐汉中(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张鲁为名进兵关中。
关中马腾、马超、韩遂、杨秋等十部心生疑惧,一时俱反。曹操立即派大将曹仁进攻关中,马腾、马超等人屯据潼关。
七月,曹操率大军亲征关中,大败关中联军,马腾、马超等因之欲割地求和,曹操不允。
九月,马、韩等再次请求割地,并送任子以求和,曹操采纳荀彧的建议,伪许之,并再次大败韩、马军。韩遂、马超败走凉州,杨秋则逃回安定,曹军阵斩成宜和李堪等叛将,关中自此平定。
十月,曹操进军安定,杨秋投降。曹操率军撤回,命夏侯渊督众将继续西征,在两年内,逐马超、破韩遂、灭马腾、宋建、横扫羌、氐,虎步关右,凉州地区基本平定。
平定凉州之后,曹操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开明政治,巩固军事。在困境中奋起,再次可以和辽东分庭抗礼。
在政治上,曹操主张惩办豪强。
曹操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由于祸在中央,曹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
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
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这样,自然不能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所以袁绍虽地较大、兵较多、粮较足,终为曹所败。曹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司马光说曹“化乱为治”,并非无据。
在人才上,曹操推行唯才是举。
冀州战败后,曹操采取一些措施,稳定内部。建安七年春,曹操下《求贤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目的是尽量把人才收罗到自己身边。
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
曹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为维护和发展势力,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不受上述标准限制,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注意提拔。10年到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尚礼重法:
曹操的思想受儒家影响,其根基属于儒家思想范畴,尚仁义礼让,并试图以仁义、道德、礼让教民和行政,即“治定礼为首”。另一方面,曹操重法尚术,严刑峻法,史载甚明,这构成曹操思想的另一重要侧面。此即“拨乱刑为先”。所以,曹操的思想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处于乱世之中的曹操既强调刑法,也没有忘记礼教之用。他始终尚礼重法,两手俱用,并在礼法并举、两手俱用中表现出了特有的谲诈之能。
精通兵法:
曹操钻研兵法,有高深的军事理论,曾熟读孙武、吴起等前代军事家的著作,在习诸家兵法的基础上,写成《兵书接要》一书,结合自己的战争经验加以论述。所撰《孙子略解》,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主张“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强调师出有名,符合道义。在战略战术上灵活多变,因事设奇、任势制胜,兵不厌诈。
在经济上,曹操也有多项举措:
公元0年,建安七年,曹操于浚仪(今开封市)修睢阳渠,即疏通浚仪至睢阳(今商丘市南)一段汴渠,以利运道。
此外,他还施行屯田;改革户籍;兴修水利;提倡廉洁勤俭自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