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微微的叹了一口气,另一个男孩子不耐烦地用消瘦的两脚吧蹬吧蹬地踢着地板,他时而偷偷地看着还没有冒蒸气的锅里,时而又向兄弟们的脸上扫视一眼。
他们都不作声,都以无比的热心闪亮着粗野的眼睛,一心想着正在煮的白薯。也或许他们正以丰富的想像力幻想不久就要到口的食物的颜色、形状和味道,口腔里熟睡了的唾腺突然被唤醒过来,涌出了口水,下腮怪痛的,几乎要哭出来,他们似乎觉得头有些疼痛,不住啊咕、啊咕地咽着口水。
这些孩子一年到头饿着肚子,从来也不知道什么叫饱,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他们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我想吃、我想吃”。
所以事关吃食,他们就失去了理智,显出饥肠辘辘的样子来。现在,也许这三个孩子都在想着同样的事:“要是我一个人能吃到这些白薯,那该多好啊!”
这样的时候,他们深深地感到平日难舍难分的兄弟,如今也成了十分多余的、十分讨厌的东西了。
因为这样,他们一点也没注意到有一群鸡不知什么时候争先恐后地把嘴插进草袋的破洞里去啄米,这些米正是他们父亲平常不离嘴地告诫不可浪费一粒,否则就要瞎眼睛的米。
这些鸡和孩子们,全神都贯注在吃食上。
不过,当锅里好容易响起令人兴奋的咕滋咕滋的声音时,孩子们的脸上一下子明朗了,他们不时地揭开锅盖,用微笑着的眼睛往里瞧。他们渴望着马上能吃到白薯,很想伸手去拾起来;可是,他们都不好意思伸出手去。
萧博翰这个时候眼中又有了泪光,他衷心地怜悯起他们来了,白薯对他们说来具有多么大的威力啊!
萧博翰想:要是可能,自己真想让他们大吃一顿,一直吃到他们不愿意再看见白薯为止。
萧博翰还是离开了,不过在离开的时候,他问鬼手要了好几百块钱放在了门口身边一个藤条编制的框里,他不知道自己这样是否可以让自己心情好上一点,不过,显然,这些孩子并没有过于关注他,钱对他们来说,完全比不上那香喷喷红薯。
人们喜欢把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叫做过年,也有叫除夕的。
应该是在很久以前,地上有两只怪物,一只叫年,一只叫夕,在大年三十那一天,年就会出去到各村庄去掠夺财物,食物,庄稼会被践踏,牛羊会被吃掉,只要年去过的村庄都民不聊生,惨不忍睹,人们也想过许多的办法来防御年,但是无一行的通,年它不仅个子大,力气也大,又眼观四面耳听八方,根本就没有办法防他。
直到有一天,年来到“李”村,看到里面挂着红灯笼,开着灯,还咚咚的敲鼓,吓的不知所措就跑了,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就把他叫做过年。另一只怪物叫夕,和年一样的个大、力气大、眼观四面耳听八方,也和年一样大年三十会出来,他每一步像地震一般,一张嘴可以吃下一头牛,可是他并不怕红灯笼、灯光和鼓声,所以人们更拿它没办法,夕就作威作福,可以不管在什么时候,夕都会捂住脖子,这点引起了人们的怀疑,于是在今天,人们给夕送去了好几坛烈酒,把夕灌醉后,一个年轻人把它的头砍下来了,谁知,夕的脑袋到哪里,哪里便起火,于是那个年轻人就抱住夕的脑袋跳进了黄河。
人们为了纪念把这一天,也有人吧年三十叫除夕。柳林市有个习俗,大年三十晚上这顿饭称为年夜饭,饭前一般要敬祖宗和燃放鞭炮。因此,天气阴冷一点,炉火生大一点,鞭炮放多一点,传统过年的气氛与味道从浓浓的酒香菜香中飘溢出来了。
换句话说,所谓过年的味道,在这里其实就是指的一家团聚与亲情的味道,正是有了这种味道,才孕育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乡愁。
本来应该是和家人团聚的一次晚餐,但柳林市黑道,特别是恒道集团的人们却传统的喜欢在帮派度过这个时候,在他们心里,这些同生共死,患难与共的兄弟,才是最亲的人。
晚上,在恒道集团的餐厅里,聚集了所有恒道集团的中上层领导和骨干们,十多个桌子周围坐满了人,餐厅本来是没有安装暖气和空调的,但大厅中央哪几盆红红的焦炭,让餐厅暖意融融。
现如今,抬腿上酒店,动辄下馆子,虽不乏高档酒水、海鲜野味,却总感觉提不起对吃喝的渴望,在这种情况下,一年一聚的大会餐对所有人人来说,更是一场真情的宴席。
对于恒道总部的餐厅来说,要搞一次十几桌同席的大会餐,不是件容易事儿,提前几天他们就开始操办,为了吃上炸鱼,全叔派人百余里跑了趟野生水库,才弄到百十斤的几条大鱼。
操办齐了,上上下下一齐下手,大伙房里,风机呼呼,炉火熊熊,那口小孩子都能进去洗澡的大锅冒着热气,那把像铁锨一样的锅铲正在紧张地挥舞搅动,翻炒着百十号人吃的菜肴;平时动口不动手的一个头目们,也早早下手布置,挽起袖子择菜、切肉、剖鱼。
餐厅人手不够,各部门找人帮忙儿,伙房,大厅是忙碌一片:砰砰啪啪的刀板声,刺刺啦啦的煎炸声,配菜装盛的碗盘声,操办者的吆喝声……大餐厅里,人声鼎沸,喜气洋洋,嬉笑的,聊天的,扯皮的,相互揭短,玩笑对骂的,吵吵喳喳,异常热闹。
菜特丰盛,有拌合菜、油炸花生米、粉皮炖肉、芹菜炒肉丝、辣子鸡、丸子白菜汤,炸鱼……酒是一桌两瓶提前放好,但这肯定是不够的。
宏大的场面,热闹的人气就不必说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酒桌上没有宾主之分,不必应酬周旋,没有一般宴席那些客套,不欠人情,也无须还债,无拘无束,却有一股真情涌动弥漫在餐桌上。(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