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人精,孙权自然听出了秦桧的意思,毕竟秦桧的已经在对话之中连续两次提到了同样的一个词,那就是光武帝。
“赵构的脸皮还真厚。”孙权在心中吐槽了一句。因为他“记”起了赵构多次和秦桧讨论自己死后庙号的事情。
“曹叡的前车之鉴。”孙权不由的想起了那个倒霉的短命鬼曹叡。
在他的心中曹叡完全是自己咒死自己的,好好的活人给自己上什么庙号,生怕自己死后的庙号不满意吗?
赵构在这方面比曹叡“聪明”的多了,他将自己庙号的事情托付给了秦桧,只要秦桧活的比他长,那么他自己的庙号可以留下来了。
本来这件事情很是顺利,因为如果厚着脸皮,赵构勉强可以称一个高,这已经是他不要脸可以用到的庙号的极致了。
因为赵构可以不要脸,但是他的大臣可是要脸的,如果他的庙号太高,那些大臣可不会冒着在史书上留下一个糟糕的名声而硬着头皮替他上庙号,因为这时候他已经是一个死人了。
但是现在,他的所作所为超过了“高”,所以刚才秦桧就是在试图暗示他,他的庙号是否要换成光武。
“光武”这个庙号其实很不错,武本身就是一个上谥,光武更是有特殊的含义。
不过孙权不喜欢,他一个姓孙的,去和一个姓刘的去学习什么庙号,虽然这个庙号是挂在一个姓赵的人的名下,但是他还是不喜欢这个庙号。
“大,你觉得怎么样?”孙权没有头没有脑的说了这样的一句话。
秦桧已经充分理解了孙权的意思了,他希望自己的庙号称为“大”。
秦桧觉得这个庙号很不合适,则天法尧曰“大”。这个“大”其实还不如高这个字。如果是作为一个王的谥号,“大”还是很不错的,毕竟“大王”、“大王”的,但是作为一个皇帝其实很不够格。
当年孙权被称为大皇帝或多或少有些嘲讽他得位不正,不能称高的意思在。
“陛下,大很不错。”秦桧回答说,他才不管大这个字究竟好不好,只要陛下高兴,陛下愿意将“大”当做自己的庙号就可以了。
对于他来说,一方面这可以讨得陛下的欢心,巩固住自己的地位,另外一方面,他甚至可以获得一个公正的名声。
如果对于陛下的庙号过好,那说明他秦桧拍陛下的马屁,而庙号过于严苛则证明了他是大公无私的一个人。
但是虞允文没有看透这一点,他刚开始并没有反应过来是什么事情,而之后当孙权提出大的时候,他一下子就知道了他们在讨论庙号的事情。
他刚想要插嘴,秦桧立刻就打断了他。
“吴之先主,起自荆州,遭时扰攘,播潜江表,刘备震惧,逃迹巴岷,遂依丘陵积石之固,三江五湖,浩汗无涯,假气游魂,迄于四纪,二邦合从,东西唱和,卒相扇动,拒捍中国。其为大皇帝。大者高也。”秦桧说道。
本来他并不想说这段话的,毕竟在他的心中,陛下已经和他结束了讨论,这时候多说颇有画蛇添足的感觉,但是他发现虞允文似乎有一点点不同的意见,所以他才多说了一句拦住了虞允文的话头。
同时秦桧对于陛下的心理认的非常准,他早就看出陛下非常推崇孙权这个人物,或许这两个人境遇比较相同的原因,秦桧知道有时候夸孙权比夸陛下更为的有用。
果然他的话语说完,陛下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露出了笑意:“我哪有这么厉害。”
在秦桧的心中,他这个马屁非常的到位,陛下已经被他拍的连话都说错了,他明明称赞的是孙权,而不是陛下,但是陛下依然很高兴,甚至比称赞他自己更为的高兴。
虞允文是一个聪明人,听到了秦桧的话语他立刻就察觉到了自己的错误,他连忙向秦桧投过去一个感激的表情,他心中非常承这个人情。
秦桧很是得意,他真的是一石二鸟,既夸了陛下,又卖了一个大人情。
不过随即,他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和虞允文讨论了半天,但是陛下从头到尾都没有发表过自己任何的看法。
他带着疑惑的眼光看着陛下。
孙权显然也注意到了秦桧的眼光,他笑了笑道:“会之和彬长说的都很不错,将这件事情的方方面面都考虑的非常清楚了,你们做事我非常的放心。”
听到这样的话语,秦桧和虞允文知道陛下必然有不同的意见,这叫做先抑后扬。
“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选择帮助的是完颜宗弼的反对派,而不是帮助完颜宗弼?”孙权问出了自己的问题。
“因为完颜宗弼的威胁大。”虞允文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完颜宗弼作为一个领袖是非常优秀的,对于大宋的威胁也是很大的,他有能力组织起规模惊人的攻势,他在任上又知人善任,启用了很多将领,内政方面也颇有建树,金人渐渐从一个部落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正常的多民族国家,金人、辽人、奚人、汉人都在这个国家的统治之下。
更何况完颜宗弼还在的推行着国家的汉化,想要建立一个和大宋一样的官僚体质的国家,而不是用武力统治各个地区的国家。
所以虞允文才认为完颜宗弼是一个大敌,他的眼光看的太远,他的眼光也更为的准确。虞允文是大宋的心腹大患,所以要趁此机会杀死他。
“完颜宗弼没有想到他的政敌会对他下死手,他没有后援,没有粮草,又被陛下所逼。而他的政敌则有心算无心,在和完颜宗弼的斗争之中牢牢占据着上风。”秦桧说道。
他的论点是落井下石,既然要帮忙自然就帮忙那个赢面更大的人,而且赢面更大的人提出的条件也更为的丰厚。成功的可能性很高,收获还不少,他自然选择了完颜宗弼的敌人,让完颜宗弼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