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孙权感觉到了有些不安,他也没有不知道不安来源于何处,但是他的心就是静不下来。
这样不安的感觉过去也出现过多次,按照他过去父亲和兄长的说法,这是一种在战场的直觉,而这样的直觉代表着他已经进入了一个较为优秀将领的行列了,至少他在潜意识之中能够察觉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存在纰漏。
孙权认为这样的直觉不一定准,因为他清楚的记得每一次去攻打合肥的时候,这样不安的直觉都会出现,而他打合肥未必每次都输,不少情况下他还是能够毫发无伤的撤退的,平局怎么能够算作输。
但是他知道,这样的直觉出现不是什么好事情。
他一改过去甩手掌柜的习惯,将最近所有的战报都细细翻阅了起来。
其中有不少是韩世忠的战报,他的战报只关系到一件事情,那就是防守。
孙权看到他战报的唯一想法就是幸好他自己没有去攻打合肥城。
凭借着以合肥城为中心的防御体系,尽管两淮地区已经沦陷,但是韩世忠依然牢牢掌控住了合肥城以及其周围的地区。从刚开始的战报看,韩世忠也是面临着许多的苦战,有不少战报说的是金人攻击合肥城和合肥新城,然后在韩世忠等人的苦战之下将他们击退。
到最后的战报甚至还有金人在巢湖打造水军,似乎想要切断水路给合肥的支援,不过到了最后,韩世忠判断金人似乎不愿意在合肥附近浪费兵力,因为虽然宋人在这里丢掉了五千多人,但是金人的损失比他们大的多。
金人反正兵多,他们用了五万人将合肥附近围困了起来,让合肥无法干扰到金人的作战就可以了。
合肥的战报看不出任何的问题,那里发生的事情完全在孙权的预计之中,那就是金人刚开始借助着兵多勐攻合肥,然后发现打不下来,改为围困。如果能够依靠兵力差解决合肥问题,他过去早就打下合肥了。
孙权又将目光聚焦到了当涂,因为当涂的对面,就是金人在和州的主力。
当涂的防务在他的眼中也没有任何的问题,当涂守将为统治王权,他是张俊的心腹之一,他手上有不少的战船和士兵,张俊更为拨给他不少的军资,让他在当涂营造防务。
不过当孙权看到下一份文书的时候,他的心中产生了一些隐忧,因为那一份文书是张俊写给他的,张俊将王权进行了撤换,他让他自己另外一个心腹时俊代替了王权的位置。
文书之中只写了将王权撤换,但是没有说具体的原因。
不过孙权很快就知道原因了,大宋对于军权管的还是相当严格的,在张俊给枢密院的报告之中,他详细写到了为什么会撤换王权的原因。
因为王权以权谋私。
王权利用他作为当涂守将的职责,在当涂附近修建了一个水寨,建造了很多的防御设施,这当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他在修建水寨的过程之中,上下其手,里面不仅用上了和他关系不错的人的产业,他似乎还在其中收受回扣。
这就让张俊非常不能忍,如果说是朝廷的钱财,他说不定会在其中分上一杯羹,但是这其中可是他出的钱。
这可是贪墨他的钱!
所以张俊根本不给王权解释的机会,直接了当的换掉了王权,现在他全部的注意力都在防守建康之上,所以他将这笔账记了来下。他打算等击退了金人之后,再和王权好好算账。
吃了他的要给他吐出来,拿了他的要给他还出来,还要算上利钱。
看到这里的时候,孙权才想起来他觉得不安的由来,那就是张俊撤换王权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
临阵换将,是兵家的大忌。这并非说临阵不能够换将,而是说临阵换将需要很高的能力。
临阵换将,有两个地方必须要注意的,一个是时机。
这个时机不能早,也不能晚。时机过晚,那就是失去了临阵换将的意义了,仗都打完了换什么将领。而这个时机更不能早,换将之后容易造成军心动荡,甚至会造成真空期,一旦敌人趁此机会进攻,可能会造成很大的问题。
另外一个就是军心,如果一个将领不得军心,那么换掉他是一个很涨士气的行为,但是如果一个将领非常得军心,换掉他甚至会引起兵变。
如果在平时,这样的事情可以慢慢化解,但是在交战过程中,一点点的小问题也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临阵换将的技术难度太高,即使是孙权他也不会去做的,他心中如果对某个将领真的非常不满,也不会在战场上表现出来,而是会在战后进行清算。
所以他对于张俊临阵换将的行为有些不太看好,而且他认为张俊明显是出现了判断错误。
张俊认为金人屯兵和州的目的是进攻建康,建康的确是江南的重镇,攻陷建康可是彻底瓦解宋人的抵抗,也可以让临安直接面临着金人的兵锋。
只要他能够守住建康,金人就没有办法大举进攻,所以虽然当涂离和州非常的近,他也有临阵换将的勇气。
孙权的冷汗下来了,如果他是金人,那么他绝对会在和州渡过长江,彻底瓦解和州对岸的宋人军队,然后转向溧水。
这样他就能够逼迫张俊了,如果张俊选择继续防守建康,那么金人就做出攻击临安的样子,按照现在大宋朝堂上的政治形势,张俊不得不救,即使他知道金人在这样的情况不会攻击临安,他也不得不出兵。
而张俊一旦出兵了,那么金人的目的就达成了,只要张俊离开了城防,那么他对于金人来说威胁小的多。
孙权看了看文书,发现这封文书是一周之前的,他慌忙叫来了内侍,打算亲自干预这件事情,一旦金人去打当涂,那么整个局势很有可能会急转直下。
他的心中想到,“我手下的忠臣良将去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