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上技校期间,我家搬到了石矿家属院。
相隔很长时间,我都没去西花园,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段美好岁月。
从八岁到二十岁,我在西花园度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在这里,我接受了姥姥和爸爸、妈妈的慈爱教导与家务事的耐心传授;触及到多种文化、文艺形式;与真诚、热情的邻居及小伙伴友好相处;我的学历从小学升到初中再到高中毕业;我的身份也从待业青年转为下乡知青,再到技校学生。虽说步履匆匆,但我所接触到的人和事都让我有所收益,每一天过得都很开心。
西花园,永远是我心目中最美好的地方。
我姥姥是最温柔的生活老师。她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大家闺秀风范:她对人总是面带微笑,并且是那种自然、大方的笑容,让人看了很是舒服;她说话清晰、语调柔和,既有条理又不絮叨,看到孩子们哪里有进步都会立即表扬;她特讲卫生。即便只有两、三件衣服换着穿,也总是洗得干干净净、浆得硬硬实实、熨得平平整整,就连缠在脚脖子处的裹腿布也是三天两头洗一次;她非常勤快。每天不停地忙碌,不是缝补浆洗,就是纺线做鞋;她还特会做饭。煮粥、烙饼、拨拉疙瘩汤、做手擀面条、包饺子,姥姥一项一项手把手教我从不嫌麻烦;她还追求进步。看我们在家做作业很是羡慕,便请我们当老师教她学字,日积月累,还真就认识了几十个;她天生乐观。最喜欢一边听收音机的戏曲频道一边做活儿,时常跟着哼小曲,一副很享受的样子;最令我欣赏的是她能在条件不利时依然保持不变的素养:每天早晨梳头时她会一下下缓慢梳理,间或沾些水抹到头上,然后慢慢拧成卷、盘成髻,再插上根银头簪,简直可以称作从容不迫。我问她为什么要抹水?姥姥笑盈盈解释道:从前抹桂花油习惯了。还有她从四岁时就开始被裹脚布缠住的那双小脚,不知给她带来了多少痛苦与不便,只因结婚时套着鲜艳夺目小红靴子的这双标致小脚,曾引起一片喝彩,引出一片风光,让婆家脸上有光,也给自己以及娘家人带来好的口碑,于是裹脚的烦恼与疼痛还有每天需要烫脚和修剪的麻烦都可以在甜蜜的回想中忽略不计。
我在姥姥的指教下掌握了一些基本生活技巧,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点滴姥姥的乐观与宽容。
我爸爸的性格特别温和。平时不多言不多语,说出话来便经深思熟虑。但他语调平和,说话便带三分笑,还常露出羞涩之意。
他确实也是一个腼腆之人。在我们姐儿仨面前,他总是衣装整齐,连干活儿出了汗也都是背过身去擦。只要他在家,就整天工具不离手,做饭更是我家的主厨。但在吃饭时却总是和妈妈让我们先吃,以至于有一次他和我们一起端着碗等揭锅,姐姐好奇地问:你也吃吗?这一下,让爸爸羞红了脸,赶紧放下碗又去找活儿干了。
后来我们回忆起这件事常常发笑。姐姐说她并没别的意思,只是爸妈让我们先吃惯了,还以为他们根本就不吃饭呢。
我爸爸在父亲队伍里绝对属于最仔细的那一种。每当我们姐妹在家庭事务上需要提高时,都是爸爸来做指点。
在生活方面:小时候,他让我们挨个拿笤帚扫炕,然后告诉我们先使用下边的苗儿扫法是正确的;长大些,他让我们轮流拿刀学切菜,然后告诉我们用指关节顶住刀身能够防止切手;他带我买烟、酒,告诉我一定要买带注册商标的;带我买柴,告诉我怎样挑干的、好烧的;带我买煤,然后教我和姐姐如何打煤坯;他还鼓励我们自己洗衣服、染衣服以及随意裁剪;鼓励我们读书、买书、收藏书;鼓励我们看电影、看戏剧、看排练;鼓励我们拆大人的线衣给自己织手套与袜子;鼓励我们搜寻家里的牙膏皮与玻璃卖钱买冰棍。反正,不管我们做什么在他眼里都是很可爱的。
在技巧方面:他教我们包饺子时,在和好的面团上再沾点儿水,稍加揉搓便可做到盆光、面光、手光;包时先捏合一遍,再用两手挤一下,饺子就能站立住;煮时水里放点儿盐便不粘锅;盛时如果火候不够还可以用碗扣住再捂条毛巾放一会儿。爸爸还教我们姐妹炒菜、炖菜,鼓励我们多练习、多实践。我们无论做什么、做得什么样,爸爸总是先肯定、再指出不足,随后分析原因,有时间还给我们做个示范。反正在爸爸那里,只要做就没有错,至于结果如何只是技术水平高低而已。所以,我在家里待业那一段儿,总是依据自己的喜好和想像来做饭,有好有差,但爸妈吃得总是那么开心。
我妈妈从表面上看是那种大大咧咧、性格爽快之人,好像什么事也不往心里去,一天到晚总在笑哈哈。她绝对算得上一家之主,因为家里的大事小情都由她来拿主意,而我爸爸只是从旁协助与执行,期间还要多次问妈妈的意见,由妈妈来做修正。只有在做饭时才以爸爸为主,妈妈起打下手的作用。
妈妈在我们面前确实总是笑声连连,就算在运动中受了天大委屈也不在我们面前显露,就算身体再不舒服也不轻易诉说。而在我们做了丁点儿让她满意的事后,她就一遍遍夸奖,有时甚至会延续很久;给她买点儿好吃的她就非常满足,还常带有感激色彩。
我们一直以为妈妈在爸爸的呵护下过得很幸福,只在了解她的烈属身份后才有了一份心疼。
在妈妈走后我们才知道,原来她很有耐性。在她身后留下好几本日记,除第一本上有我和姐姐的字迹外,其余都是她亲手所写。
通过妈妈的履历,我们还知道了她曾经是八路军领导下的儿童团员、团长,青联会主任,曾经是浴血奋战的解放军战士,曾经是一心为工作而拒绝随军的骨干,曾经是丈夫牺牲、自身流产后迅速恢复工作的妇联主任;曾经是带头推动第一套广播操,结果把孩子抻早产的部长;曾经是积极工作的供销社副社长、工会主席;曾经是老年大学追求上进的学生。最后,她还为追讨自己的合法权益持续奔波在风雨飘摇之中,结果直到逝去也未能如愿。
以实际情况讲,我的爸爸妈妈出生在战乱年代,不知耳闻目睹了多少惨烈事件,又经历了战场上你死我活的拼杀,还一次次在运动中受到心灵创伤。诸多因素加在一起,他们的性格有怎样的改变都是有可能的。然而,爸爸、妈妈依然保留了单纯、善良的本真。特别是在我们姐妹面前,总是那样温和与慈祥,总是以朋友般商量的语调再加上和蔼的笑容,让我们总是沉浸在暖洋洋的家庭氛围里。
总之,在西花园,有姥姥、爸爸、妈妈的指导,我和姐、妹逐渐成长起来。再加上友好邻居的热情相助、周围良好环境的影响,让我们吸取了更为广泛的知识,也增添了更多的乐趣。特别是我还有在农村的锻炼以及分得的钱与粮,给家里带来了额外收益,也给我增加了一份深深的满足感。
假如有“I我”,就要留在西花园,让走向远方的邻居们有回来的驻足地,有回味的熟悉场所。当然,我们也接受了拆迁的现实,希望我们的故居地也能像其它小区一样,尽快以一个崭新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
但无论它怎样变化,我们仍会找到过去的方位与路线,仍会找到引起我们回忆的方方面面。
西花园的美好印象将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深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