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县令有些干系。”沈沉奚对着她那双眼眸,语气虽说还是听着十分平静,却边说边轻轻摇头,“你既然想听,我便与你说个清楚。”
他走去将院门给合上了,如今时候还早,午饭晚些时候准备亦是不迟。
二人进了堂屋,沈沉奚捡了些能说的,与她轻声说了。
新县令身份不一般,他是在汴京中犯了错被外放的勋贵,到这偏僻的地界来,自然是不曾想多待的。
那金银楼瞧着是想再开枝散叶,实则也不过是勋贵买通的门路,借机去探听汴京的消息。
明谨儿听得冷汗都要冒了。
她如何能想得这么深?
“钱掌柜那些番邦来的玩意儿,便是在为县令筹集银钱。”沈沉奚将话说到这里,便止住了。
二人四目相对,明谨儿张了张嘴,心中还有许多疑惑,甚至有些慌张。
她想都问个清楚,可望着沈沉奚犹如深潭般的眼眸,忽的便没了忧虑。
他做事儿向来有把握,便如同她自个儿一般,都不会打无把握之仗。
既然如此,又何须担心会将整个沈家都牵连进去?
更无须担心将她牵连。
明谨儿稳住了心绪,本想露出个笑容来,将氛围给缓解一二,可却一时之间无法从方才的沉重中走出。
“我将做那贝壳荷包的法子,都与金银楼说了。”她忽的说道,语气里隐隐有些忧虑,面上又瞧不出来,好似只是寻常闲话,“还签了契书。”
“无妨。”沈沉奚却瞧得出她心中所想,“金银楼与不知多少商贩有往来,若是要都杀尽,便是万人坑了。”
明谨儿悬着的心稍稍往下落了落,她转而仔细打量着沈沉奚。
直至将他看得耳尖染上红,方才开口说话。
“我想了许多时日,都未曾明白。”明谨儿顿了顿,她清脆的声音,染上了些笑意,“为何你便能知晓我心中所想?我与旁人说话,有时得说出八分来,才能得以领悟五分。”
可与他说,便是只说一两分,都能被知晓个大概。
哪里便会有这般合拍之人了,明谨儿从前是不信的,她觉着怎会有人能心灵相通,不过是说笑罢了。
如今却觉着是有的。
便如同她与沈沉奚,先前还防备着彼此,却不知在何时便心意相通了。
神奇得像是话本子里那些离奇故事。
“许是……”
沈沉奚想应她的话,却发觉自个儿也说不清楚。
二人干脆又沉默下来,如此面对面落座,彼此都不言语,却不会觉着不舒坦,反而逐渐静下心来。
若不是传来了敲门声,许是他们二人会如此对坐到天荒地老。
明谨儿晃神了刹那,连忙起身要出堂屋,却因着焦急,脚下被凳子脚给绊了下,险些便整个人趴着摔倒在地上。
幸亏沈沉奚伸了手,他好似拦住一只体态轻盈的猫儿般轻易。
明谨儿被他圈在怀中。
二人的脸在同一时刻泛了红。
明谨儿原本还有些慌乱,但一抬首,察觉沈沉奚耳尖通红,连神情都不再有平日里的平和,身子还僵硬了起来。
她扑哧一笑,自个儿便站直了。
“如此救命大恩,也不知要如何报了。”
说笑几句,明谨儿便转身出了堂屋,她一路走向院门,去瞧门外敲门的是何人。
沈沉奚原本是要跟过去的,可此时像是脚下生了根,只知晓呆愣望着她的背影。
直至明谨儿与刘氏的说话声响起,他才后知后觉反应过来。
似是耳边又传来那声笑,还隐约听见了明谨儿骂他书呆子。
沈沉奚垂下眼眸来,心口响声在他听来犹如擂鼓一般,还有些酸涩,也不知究竟是欢喜还是旁的。
他竟说不分明,只能原地站着,望着那道身影进了灶房,消失在目光中。
而灶房中的明谨儿,正与刘氏有一搭没一搭说着话。
“如今夜里有些热,许是爹娘睡不好,往日很少见睡得如此熟。”她随口应了刘氏的话,伸手将刘氏买来的肉拿起看了看。
刘氏买菜会挑,可买肉稍差些,只会挑着肥肉多的。
明谨儿又将手中的肥肉放下,看向了堆着的猪下水。
“我去娘家瞧了眼我娘。”刘氏解释了句,神情看着有些许忐忑,“恰好同村的屠夫将猪给宰了,我看着这猪下水新鲜,便自作主张买了回来。”
银钱是卖豆腐得来的,交由沈母一部分,其余的留下来买黄豆和每日的饭食。
刘氏担忧自个儿的行径引起明谨儿反感,她踌躇着又开了口:“几乎是我娘一人将我拉扯大,我是想着如何也不能不管她生死,便……便将昨日剩下的豆渣拿了一些过去,其余的都未曾给过。”
“只要鸡崽子与驴子能吃饱,余下的大嫂想如何都成。”明谨儿将灶火给燃上,炉子上的卤水逐渐热了起来,“我瞧着这猪下水确实不错,那户人家是每日都杀猪吗?”
“不是,这猪崽子哪儿那般好养大。”刘氏被明谨儿的话逗笑了,她打趣了句,便接着回答道:“他家养得少些,一年只杀一回,旁人家多些的,一年能杀上个三五回。”
猪崽子不好养,若是喂得差了,便长不出肥膘来,卖不出价钱。
若是喂得好了,也不知人能不能吃得饱。
有些屠夫不是全自个儿养,像是集市稳定些的摊子,便是与村中养了猪的人家买,自个儿也养上几头。
“看来这猪下水也不能回回都吃上。”明谨儿叹了口,她将猪下水分拣,装在木盆里。
一见木盆,刘氏的神情变了变。
她犹豫刹那,开了口,“弟妹啊,如今这……那些要好的人家,知晓咱们是借木盆做豆腐,便都不愿了。”
明谨儿的动作怔了怔,她倒是未曾想到,连这般小的事儿都要下绊子。
“黄豆是不是也难买了?”
连木盆都要下绊子,有心人肯定能打听出黄豆之事,定然要从中作梗。
刘氏神色黯然地点点头,“是了,昨日竟有户人家,要五十文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