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房玄龄夫人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这位是?”一番客套,被房玄龄请到了大厅,叶文看到大厅里站着一位五十多岁的独目夫人。

“这是我夫人。”房玄龄回应道。

“原来是房夫人,失敬失敬。”叶文上前拜道。

“叶大夫不必多礼。”房夫人说道。

随后一番客套后,入席而坐。

“最近一直听闻叶大夫一夜之间营建了永安宫、齐国公府,不知可有真假?”等都坐下后,房夫人问道。

“传闻不假,不知房夫人可有此意?”叶文来了自然是奔着谈生意上去的,叶文可不想来了一场空,只是给他们验证消息的。

“自然,不知叶大夫可给我们看看有何方案?”房夫人也听闻了叶文有着较多的方案。

叶文也没有多说,直接拿出了手机,递给了房玄龄,而房玄龄又交给了房夫人。

从见到房夫人开始,这里的主场一直由房夫人掌控着,看来房玄龄惧内的传闻非虚。

不过房玄龄之惧内并非一以贯之,据考房玄龄发迹,原自四十八岁时策军门追随太宗开始,而房夫人则是他起自寒微时的结发妻子。据《新唐书》列女传中记载了卢氏剜目明志的典故。

一次房玄龄病重将死,嘱咐夫人:“我死之后,你还年轻,不必为我守寡,好好地对待你将来的丈夫。”房夫人大哭,竟剜了一只眼睛出来,立誓不再嫁。房玄龄大为感动,病愈之后即礼之终身,不再纳妾。

这段记载看得叶文大为感动,不知道后人为何一味的渲染吃醋的典故,却绝口不提房夫人的剜目明志。

叶文对此不禁有些可惜,这要是府邸建造好后,房夫人以后就看不了D电影了。

虽说房夫人在家里有些独断,但还是很照顾房玄龄的意见,时不时的询问一下房玄龄的意见。

等了一会儿,房玄龄和他夫人终于挑选好了方案,叶文拿过手机看了看,在叶文给他们的众多方案中,他们挑选了价格为中下的方案。

“叶大夫最近可是声名显赫,家兄可是也想见见叶大夫。”房玄龄夫人说道。

“不知房夫人家兄是?”叶文奇怪的问道。

“山东卢氏家主。”

“哦。”叶文早就有所猜测,毕竟房玄龄的夫人可是山东卢氏的人。

叶文对于他们世家,没什么好感兴趣的。叶文又不跟他们联姻来提高自己所谓的氏族地位,而且跟他们联姻还要买婚,那可是要花费一大笔钱的,叶文就更没兴趣了。

更何况买回来不一定是个美女,那就更没必要了。

要说他们这些大家族的形成,那就要说到汉朝了。

在宋朝以前,中国社会存在着很多的大家族。例如李渊家,就是一个大的家族。这是一个比较学术的话题,把它通俗一点来说。

后世一直说中国是封建社会,这是有误区的,封建社会是西方提出来的,不适合中国。如果一定要加以对比,西周才是典型的封建社会,有一个中央政府,外面全部都是各个封国,封国只要每年交给西周国王部分税收,打仗的时候派点兵就行,其他的基本上和中央没有关系。

到了秦朝,关于到底是实行封建制还是郡县制,朝廷里还进行过激烈的争论,秦始皇权力欲望很强,当然不愿意搞封建制,所以就把国家分成一个个的行政区,就和现在的省市一样,然后派官员到地方去,官员就是秦始皇的员工,福利待遇还不是很好。这已经不是封建社会了。

秦朝灭亡以后,汉朝开研讨会,总结秦灭亡的教训,有人认为就是郡县制的错,他们的想法没错,自己的天下当然是自己人管理放心。但是他们也吸取了周朝的教训,封地太多,皇帝就没有多少权力,所以就一边封王,一边郡县。

但是汉朝从建国一直到汉武帝的时候,出现过多次藩王的叛乱,一次比一次危险。这让汉朝的皇帝很不放心,于是又开始裁撤藩王。

没有藩王,地方给谁来管?当然是派官员去管,而官员又是从哪里来?只有选出来。这要怎么选?

考试?不行,大多数人都没有读过书,怎么考,而且考什么?也没有人知道。所以,最后汉武帝想出了一个办法--察举制,选孝廉。

由地方官,一般都是郡守,基本上每年从自己管的地方上选择孝顺父母的人一名,品行端正、办事清廉的人一名到中央去当官。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政策刚出台也一样。但是,渐渐地有些人就开始在里面捣鬼了。

张三选了李四,李四当了大官,张三就是李四的再生父母。那么李四再选人的时候,难免会想到张三的孩子。

张三是郡守,他有权选人,他要是公正无私还好,他要是有点小心眼怎么办?谁给他钱他选谁,这里面就会出问题。

出什么问题?形成大的家族,叫做门阀。

自己不能选自己,只好张三选李四,李四再选小张三,你选我,下一次我就选你。

而且,选的人进了中央以后,还要进学校学习,还要考试。那个时候中国连纸还没有发明,大多数人都是文盲,孝顺以及公正是道德问题,和你认识多少字没有关系。这些人进了中央学校学习,短短的时间根本不够,可能刚扫盲结束,就要去考试,大多数人还是不及格的。

但是,通过营私舞弊进去的人和普通被选进去的人不一样,能走后门的人,要么是有权,要么是有钱,有权有钱的人家,一般都是受过教育的,和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比起来,在毕业分配上肯定是有优势的。

结果察举了许多年下来,选来选去,选的都是那为数不多的几家人,这些家逐渐就变成了大家族,变成了门阀,权能换钱,钱能换权。

大家族为了长盛不衰,就要寻找同盟,于是,这些大家族之间就要互相结婚,没有什么能够比血缘更让人放心,但是,也没有什么比血缘更让人担心。

大家族一旦形成,想除去就很困难了。

而且,从东汉一直到魏晋南北朝,因为战火不断,能够生存下来的家族都是具有很强实力的大家族,经过战争的洗礼,这些家族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强大,一个家族的直系亲属加上附庸的人,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规模,他们为了保存自己,杀死别人,一般都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自己修建的堡垒,一个个都是地方的私人割据势力。

很多时候,一个人想当皇帝,不是看自己的能力有多强,而是看能不能得到大家族的支持。即使当上了皇帝,那也是有名无实的皇帝,没有大家族点头,皇帝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一旦这个皇帝动了一点心思,想把权力掌握在手里,那么这个皇帝或者这个皇帝的儿子,就一定没有好的下场。

这些大家族一直到唐朝都有着巨大的力量,直到宋朝才彻底地瓦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隋文帝杨坚开始实施科举制,把政府工作人员的录取范围扩大到农民以及其他身份的人。杨坚本身就是一个大家族,他当然知道大家族给他杨家的统治带来多大的威胁。

可惜的是,他和他的隋朝没有完成瓦解大家族的任务。这个任务还要由他的外甥的儿子去完成。

所以说科举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消灭那些家族,至于别的什么,都是附带的。

中国科考制度延续一千多年,其产生的影响是极为重大而深远的,不管是利是弊,而且不仅仅是对中国,对欧美国家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早在100年前,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点破了现在各国的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的。孙中山说的这话是有根据的,并非臆断。

在14世纪,欧洲来华人士便将中国自隋唐以来实行的通过科举,即统一考试的选拔人才模式,向本国做了详细介绍和推荐。其中,英国人对此最有兴趣,“英国当时的学术界和开明官员,力主仿效中国文官取仕手段,机会均等,公开考试。185年,英国王室任命查理·特罗维廉和斯坦福·诺斯科特两位爵士,负责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方案草拟。后他们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中的主要观点就是建议学习、实行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公开、竞争性的考试手段来招聘官员。”

两爵士的报告被英国国会采纳。此后、法国、美国等许多欧美国家都把中国的考试制度“拿了过去”。“欧美人认为,科举比当时他们‘领导说了算’、‘世袭’等用人模式先进、公平,中国的科举优点多多,至少使官员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官员。”

西方当时有人惊叹,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项伟大的制度。他们认为这一制度应该与中国古人发明“四大发明”一样,是重要的发明创造,影响了全球的用人观,直至目前,还有今后。

虽然中国人创造性地发明了科举考试模式,但这一手段后来却成为束缚中国人思维的一个绳索。而欧美人却知道活学活用,把这一中国人发明的选拔人才方式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让中国这位发明者反过头来要学习、“取经”的考试模式。

当然了,现在说起这个还为时尚早。(未完待续)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章节报错

上一章 目 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热门推荐: 人族镇守使 从木叶开始逃亡 星汉灿烂 我只想安静的做个苟道中人 从长津湖开始 修罗武神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陆地键仙 万相之王 我有一剑
相关推荐:玄幻:我能查看万物词条身陷愚媒百万年满勤我成了一代宗师极品兵王在唐朝民国佳媛透视傻医前妻有喜追回前妻甜婚蜜爱:天价替身妈咪我在惊恐游戏世界当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