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石涛未经同意,就与晋国议和;其二,晋国正处于左绌右拙之时,也是我军大举进击之日,不料我大军的粮草竟然被烧了。陛下,臣实在不知石将军此举有何深意。"
石涛与晋国议和的奏折到达了赵国的京城,由于事情牵扯极光,赵帝就将赵国的重要人物召集起来开了一个会。当然会议的主持兼第一决策人就是赵帝了。在介绍完石涛奏折的内容后,按照往常的规矩,他问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于是就有了上段尚书右仆射的回答。
右仆射是文职没有上过战场,不知道打仗的时机是瞬息万变的,作为后勤上的最高决策长官,他觉得他的付出白费了。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陛下,石将军与晋国议和来缓解当时我军无粮的困境没有错,若是在当时的情形下,贸然与晋军战斗,只会自取其败。而与其退守淮州,坚守城池,在我援军到达之前,恐怕石将军就会被迫退出淮州城,如此,则我赵国此次的出征与楚国无异,晋国连胜两国,声威大旺,沭、余两国定然会与其结成同盟,将不利我方。退一步讲,就算晋国不来进犯我们,此次的出征反而会丧我军的士气。故,臣以为石将军与晋国暂时议和则可,但不能停战如此长久,再者,我们亦可乘其议和之后防御放松之时突袭晋军的援军,援军一败,定可长驱进入晋国内地,而在其再次组织援军到来之时,我军早已攻占晋国大片土地。"
兵部尚书老奸巨滑,不愧为赵国的国防部长啊,一番话说出来,就连坐在上边的赵帝都不自禁的点头同意。
同在尚书省任职,虽然在赵国以右为尊,但是在听到比自己级别低的下属一番话说出来竟引得皇帝连连点头,那自己这个副丞相也得说两句有见地的话,于是在思考了一会儿后,他说道:"陛下,想来石将军也是考虑到百姓秋收的事情,而对于这些人而言没有什么比保住自己得粮食更重要的了,再加上,我军粮草被烧,也正好借此来补充自己的不足。现在快要进入冬季了,也不是一个用武的季节。晋国能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大败楚军,令其不得不来求助我们,这说明晋国目前尚有甘心为国之士,我们如此急切的攻打晋国,势必会与晋国结仇,这样一来,反而让楚国占了便宜。不如趁此时机来修养一下士兵,待明年开春,我军再与晋军决战。"
中书令在听完尚书左仆射的话后插口道:"陛下,臣以为左仆射大人说的有理。既然石涛有自己的打算,我们也不能禁止了。石涛虽为武将,但其饱读诗书,此举一旦定下,以他的性格定然是改不了的了。陛下,石涛先斩后奏,而朝廷的威望不可失,可先诏石涛回京问责,反正此时两军已议和。"
"不可,陛下,臣以为中书令此举有失妥当,议和之意是晋国提出来的,他们关注我们正犹如我们在关注他们一样,一旦石将军被陛下调回,而晋军则会乘着主将调动的间隙趁机攻打淮州,前功将会尽弃。陛下,若如此,不如让石将军守在淮州,趁晋国一时来不及反应,而我们派一直军队直攻余国,拔出这颗墙头草,绝我们的后顾之忧。"兵部尚书一听左仆射的话,立马就做出反应。石涛之事,特别是淮州,是他兵部的功劳,若是撤回石涛,淮州不保,这些人定会把黑锅扣在兵部的头上,这就是传说中的躺着也中枪啊。
"余国人才尚在,在晋国反应之前,一时之间难以全部攻下,况且楚国在宁州大败,士气低丧,内部人心不服,见我赵国攻打余国,必然会与晋国联手,到时我赵国将会三面受敌。臣又听说,楚国在攻打晋国之前,曾派人到沭国进献重宝,劝说沭国与他们一同出兵晋国,然而沭国在答应之后,只是摆出了架势,却不出兵。这次楚国大败,有一部分人为了给自己找理由定会把矛头指向沭国,若我们派遣一使臣出使楚国,再加上前次与之结盟助他攻打晋国的事,此事定然会成。即使他们不想打,也不可能了。"尚书右仆射在总结了前半段的发言之后提出了此种意见。
但没想到却遭到了自己的同僚左仆射的反对,只听他说道:"陛下,臣以为目前淮州刚刚打下,一直与晋国相持,不宜两面开战,再加上沭国紧邻晋国的随州都督府若有一点的风吹草动,沭国定会向其求援,再加上这次晋国随州军大胜楚军,正是士气大盛的时候,若携此余威来就沭国,楚军必先思虑是否对抗,反而是我军成为了晋军的攻击对象。"
"陛下,臣以为右仆射大人之言甚是。而关于晋国随州军士气大盛对我们攻打沭国的事而言,仅为皮毛,不足为虑。其原因有二,一者,随州都督府虽地靠沭国,但是他所管范围内的江、楚、汉三州,遭受重灾,再加上此时已近冬天,粮食定然欠缺;其二,即使沭国供其粮草,但沭国对于晋军进入自己境内帮助他们,是怀着深深地忧虑的,这样一来,随州军也发挥不出他的优势来,士气必然会受沮,晋军与沭国构成怨隙,又怎么肯为沭国拼命。"兵部尚书对尚书左仆射如是反对道。
一直坐在上方听大臣们议论的赵帝此时听了兵部尚书的话,用手捋着颌下的胡子沉思了一会儿,对着他说道:"安你如此说来,即使打不下沭国,也会陷其大半城池。只是此举会把余国给推到晋国的身边。"
"陛下,余国这个小国,即使站在晋国身边,也不威胁到我们什么,若是他们先动手,那我们正好借此机会名正言顺的攻打他们。"兵部尚书解释到。
"此次出使楚国的使者就由你中书省来选派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