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正朔五年春四月,朝廷经过开会讨论,由中书省下诏让民部侍郎张绛前去商州、淮州等地赈灾。
原来这民部侍郎张绛是尚书右仆射郑实向朝廷举荐的人,由于人是郑实举荐的就这样留在了朝廷里做了个不知名的小官,没几年,被郑实提拔到民部做了侍郎。可是说,这民部侍郎张绛是尚书右仆射郑实的人。因此,以尚书左仆射周文元为首的京官向皇上热情的举荐了他,而尚书右仆射郑实大人也没有说什么。因为他要是反对,那周文元那一伙就会弹劾他所举之人并无其才,欺骗朝廷;他要是同意,以张绛民部侍郎的身份,这次的赈灾定然阻难重重,若是赈灾成功了还行,若是不成功自己也会一并牵连。
就这样确定了人选,在商讨了朝廷对粮食及银两的安排之后,民部侍郎张绛就可以上路启程了。在他上路启程之前,身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令的郑实把民部侍郎张绛叫到了自己的家里,又再三的向他说了一遍赈灾指示:到了地儿之后,先发粮安抚百姓;待百姓安定了之后,召集百姓修水渠通水利;水利一通就召集官员贷给百姓种子,并视察百姓耕地种植。最后,郑实又对张绛说了一句:这些都是往常朝廷救济灾旱的的套路了,你此去最主要的就是与当地的世家大族们处理好关系,对待当地的官员刚柔相济,并且当地的这些世家啊都存有大量的粮食,而且那些家族的族长也都是读过书的人,只要你能劝说动他们,他们也会开仓济民的,这样才能把朝廷交代给你的任务做好。此时的两人可以说是踌躇满志,谁知道人算不如天算啊,两人都没有预料到事情发展到后来的那种地步。
民部侍郎张绛到了地儿之后,按照朝廷的指示开干了。可是指示虽好,但自己一个外来人,有没有什么名望,商、淮等地的世家大族对自己是把拿正眼看啊,人家也不听你的。这时他想起了尚书右仆射郑实的话,他所经历的事让他对郑仆射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啊。佩服完了,自己该怎么干还得硬着头皮干啊。在当地官员安排的驿站里,张侍郎躺在床上是翻过来覆过去思考着怎样与当地的大族拉上关系,因为自从他当上官之后,就一直在朝廷里呆着,没有这种与地方世家大族拉好关系的基层经验。
就这样一夜没睡好,在天没亮的时候捧了两捧凉水洗了洗脸,就叫上随从前去视察旱情了。视察到了一定时候,回来吃完饭,收拾了一下,到人家当地大族的家里不能像个乞丐似的,不然一进门还不得被当做乞丐给撵出来了。说是收拾,也不过就是扫了扫身上的土,把身上衣服的褶子拉直了。就这样先去了当地名望最高的家族,苦口婆心、费尽心机的那个说,口都说干了也没空喝点水,出了这家门,然后又按照世家的等级一个一个的逛啊说啊。
张侍郎不愧是张侍郎,郑实的眼光也没错,虽然基层经验基本没有,但是他这学问口才在这摆着,几天下来,商、淮两州的大族都认可了他。而且这商、淮两州的世家大族都一致的认为这张侍郎能给他们带来更高的声望,将来张侍郎也不会忘记他们这些人的功劳,回京述职的时候能向朝廷,最主要的还是皇上表扬一些我们这些人的功绩。
民部侍郎张绛得到了当地豪族们的帮助,这样当地的官员也就好打发了。张侍郎作为一个朝廷大臣,往顶上了说也算是个钦差吧,只要当地的官员不影响大局,在地下弄点小偷小摸的,我张侍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饶了你们。
在晋国正朔五年春的四月,张侍郎世家大族的帮助之下,指挥着那些小官而小吏儿们完成了修水渠的工作,并帮助农民们种上了庄稼。
张绛在正朔五年春的五月初,就回到了京师,上交了朝廷给他的任务,不负尚书仆射大人们的嘱托。当然了,在给朝廷的奏折当中,张侍郎也没忘记帮助过他的那些世家大族及赈灾表现优异的官员。对此朝廷是意义褒奖,该升官的升官,该赏东西的赏东西。
…………..
东宫之中,太子看着那位张侍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直跺脚的懊悔不已,对着太子中允及太子詹士是一顿抱怨,说左仆射周文元为一己之私让自己失去了一个这么好的机会等等。
当然了,这周挺和杨斌也是好言劝说自己的太子殿下:将来还会有机会的,只要太子殿下您勤于政务、爱护百姓,您的贤能的名声也一样的在百官及百姓当中流传。
而那位尚书左仆射周文元在家也是羞愧万分,心想:周挺、杨斌这些小官也就算了,大自己不能因此就放弃了自己多年来苦心拍马屁、奉承的太子殿下,凭借着自己铁杆粉丝的份上,将来还指着他封自己一个公爵呢。是得想一个好的说辞糊弄过去的时候了。
(本章完)